dào è xī yè pō lú dǎo
到恶溪夜泊芦岛
lǐng shuǐ zhēng fēn lù zhuǎn mí guāng láng yē yè àn mán xī |
岭水争分路转迷 桄榔椰叶暗蛮溪 |
chóu chōng dú wù féng shé cǎo wèi luò shā chóng bì yàn ní |
愁冲毒雾逢蛇草 畏落沙虫避燕泥 |
wǔ yuè shē tián shōu huǒ mǐ sān gēng jīn lì bào cháo jī |
五月畬田收火米 三更津吏报潮鸡 |
bù kān cháng duàn sī xiāng chù hóng jǐn huā zhōng yuè niǎo tí |
不堪肠断思乡处 红槿花中越鸟啼 |
《到恶溪夜泊芦岛》古诗词释义:
李德裕的《到恶溪夜泊芦岛》是表达作者在夜色中行船,经过险恶环境时的情感和思绪。这是一首饱含旅途艰辛与思乡之情的诗。以下是对这首诗的逐段解释:
1. **岭水争分路转迷,桄榔椰叶暗蛮溪**:山岭上的溪流争着分道,路径曲折,令人迷惘。桄榔和椰子树叶在溪边构成一片浓密的阴影,模糊了溪水的轮廓。这里描绘的是行船途中所遇的险峻自然环境,象征了人生旅途中的艰难。
2. **愁冲毒雾逢蛇草,畏落沙虫避燕泥**:在前行的路途中,作者担心着可能会遇到毒雾,与有毒的蛇草相遇,还惧怕着在沙地上落脚时,不小心踩到沙虫,以及躲避被燕子粪便溅落的泥土。这一段通过具体的自然环境描述,进一步渲染了旅途的危险与不便。
3. **五月畬田收火米,三更津吏报潮鸡**:五月里,畲族人民收获了烧饭用的火米,而在三更半夜,负责水路安全的津吏报鸡鸣,提醒着船行的时机。这两句描绘了当地少数民族的生活习俗与自然界的规律,与上文的自然环境形成对比,展示了人与自然和谐共存的一面。
4. **不堪肠断思乡处,红槿花中越鸟啼**:在这样的异乡环境里,作者的思乡之情难以忍受,尤其是当红色的木槿花在夜色中映照着,越鸟的啼叫声更添了几分凄凉。这一段表达了作者在异乡深夜对家乡的深深思念,以及对未知世界的孤独和无奈。
整体上,这首诗通过丰富的自然描写和情感抒发,展现了诗人面对险恶环境时的勇气、对家乡的深切思念,以及在困境中寻找人生价值的坚韧精神。
《到恶溪夜泊芦岛》古诗词赏析:
李德裕的《到恶溪夜泊芦岛》是一首寓含深刻情感的边塞诗。通过对作者夜泊芦岛时所见、所感的描绘,展现了远离家乡、身处险境的孤独与思乡之情。以下是对这首诗的赏析:
1. **环境描绘与情感交织**:首句“岭水争分路转迷”描绘了作者行进中的艰难与迷惘,暗示了旅途的艰辛和内心的困扰。随着桄榔、椰叶的浓密覆盖,蛮溪的神秘与危险逐渐显现,这里的自然环境不仅是外在的障碍,也象征着作者内心的压抑和不安。通过自然景观的描写,诗人巧妙地将外部环境与内心情感融合在一起,增强了诗歌的表现力。
2. **生活细节与恐惧交织**:“愁冲毒雾逢蛇草,畏落沙虫避燕泥”这两句直接揭示了作者在夜晚的恐惧与警惕。在这样的环境下,任何可能的危险都让作者感到惊惧,这些细节不仅反映了作者对生存环境的敏感和警惕,也暗示了作者在艰难困苦中生活的不易和孤独。
3. **家乡思念与自然元素交织**:“五月畬田收火米,三更津吏报潮鸡”这两句将时间、季节与劳动场景相结合,既描绘了家乡的自然风光和生活景象,也蕴含了对家乡深深的思念之情。通过“五月畬田收火米”这样的生活细节,诗人将遥远的家乡与当下处境相对比,表达了对家乡的深切思念。
4. **结尾的升华与情感爆发**:“不堪肠断思乡处,红槿花中越鸟啼”是全诗情感的高潮。红槿花的鲜艳与越鸟的啼叫,形成了一种强烈的视觉和听觉冲击,既是对自然美景的描绘,也是诗人内心情感的强烈外显。这句诗表达了作者在异乡无法抑制的思乡之情,即使是在如此艰苦的环境中,这份情感也如同红槿花一样热烈而难以抑制。
总的来说,《到恶溪夜泊芦岛》通过细腻的环境描写、生活细节的刻画以及情感的深刻表达,构建了一幅远离家乡、身处险境的生动画面。诗人不仅展现了对自然环境的敏感和适应,更重要的是表达了在艰苦环境中对家乡的深深思念和内心的孤独与挣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