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ī shān jū yī shí shǒu 。 qīng míng hòu yì shān zhōng
思山居一十首。清明后忆山中
péng mén cháng zhòu yǎn zhú jìng jì wú rén |
蓬门常昼掩 竹径寂无人 |
niǎo qǐ piāo sōng xiàn jūn xíng dòng gǔ zhēn |
鸟起飘松霰 麇行动谷榛 |
yīng zhī qín yú lǚ hé yǔ bì luó qīn |
应知禽鱼侣 合与薜萝亲 |
yáo yì píng gāo wàng xī yān yǐ fā chūn |
遥忆平皋望 溪烟已发春 |
《思山居一十首。清明后忆山中》古诗词释义:
李德裕的《清明后忆山中》这首诗,描绘了山居生活的宁静与美好,同时也表达了诗人对山中生活的怀念之情。我们可以逐句解读:
1. **蓬门常昼掩, 竹径寂无人**。蓬门指的是简陋的门,常昼掩,即白天也紧闭着,强调山居生活的宁静与与世隔绝。竹径寂无人,竹林小道上,没有人的足迹,凸显了山中的幽静与人迹罕至。
2. **鸟起飘松霰, 麯行动谷榛**。鸟儿在松树间飞翔,松针上飘落着细小的雪霰,而獐鹿在山谷间的榛树丛中活动。这两句描绘了山中自然界的生动景象,充满了生机与和谐。
3. **应知禽鱼侣, 合与薜萝亲**。这里的“禽鱼侣”指山中的鸟兽,“薜萝”则是山中常见的藤蔓植物。这句话意味着山中的动植物都与诗人建立了深厚的联系,就像志同道合的朋友一样。诗人在这里表达了对山中生活的深深依恋与认同。
4. **遥忆平皋望, 溪烟已发春**。遥忆,是诗人对山中生活的怀念。平皋,可能指的是平旷的草地或开阔的田野。这里用“平皋”来反衬山中的幽深,表达了对平旷开阔世界的向往与怀念。溪烟,是溪流上的薄雾,发春,意味着春天的到来。这句描绘了春天到来,山中溪流上轻雾缭绕的景象,暗含了诗人对春天景色的怀念,以及对山中生活的美好回忆。
整首诗通过描绘山居的自然风光和诗人的内心情感,展现了山中生活的独特魅力和诗人的内心世界,表达了对自然的热爱与对宁静生活的向往。
《思山居一十首。清明后忆山中》古诗词赏析:
《清明后忆山中》是唐代诗人李德裕的一首诗,该诗以清明节后的一段思乡情怀为线索,描绘了诗人对山中自然生活的怀念,通过细腻的景物描写,表达了诗人对宁静生活的向往和对自然美景的深切感情。下面对这首诗进行赏析:
### 诗题解读
诗题“思山居一十首”表明了诗人对于山中生活的怀想与向往,共有一系列十首诗来表达这一主题。每首诗可能都有所侧重,共同构建了诗人内心对山居生活的向往与想象的画卷。
### 描述与情感
开头两句“蓬门常昼掩,竹径寂无人”,描绘了山中住宅的幽静与荒寂,门常掩,竹径无人行,展现出山中生活远离尘嚣的宁静与孤独感。诗人选择这样的语言,不仅展现了环境的寂静,也暗含了诗人对这种生活状态的体验与感受。
“鸟起飘松霰,麇行动谷榛”,接着诗人用生动的语言描绘了山中鸟兽的活动,鸟儿在松林间飞翔,留下飘落的松霰,而山中的獐鹿在山谷间活动,踏动榛木。这不仅展现了山林的生机勃勃,也体现了诗人对自然界的深切观察与欣赏。
“应知禽鱼侣,合与薜萝亲”,诗人通过拟人化手法,想象自己与山林中的鸟兽和野草有着天然的亲近,表达了诗人渴望融入自然,与自然界的生灵和谐共处的渴望。这不仅是对自然美的向往,也是对简单、自然生活的一种追求。
最后两句“遥忆平皋望,溪烟已发春”,诗人想象自己在平旷的田野上遥望,溪边的烟雾已弥漫,似乎春天已经到来。这不仅是对春日景色的描绘,更是诗人内心深处对春天、对新生、对希望的一种寄托。
### 结语
《清明后忆山中》通过细腻的景物描写和情感抒发,展现了诗人对山中生活、自然之美的深深眷恋。诗中的每一个细节都充满了诗人对宁静、自然生活的向往与追求,通过对山中景色的描绘,传达了诗人对内心宁静与和谐状态的渴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