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ǎo chūn zhì yán chán gōng fǎ táng yì píng quán bié yè ( jīn líng zuò )
早春至言禅公法堂忆平泉别业(金陵作)
fēi gāo liǔ xià yì zì ài zhú lín xián |
非高柳下逸 自爱竹林闲 |
cái yì jū dōng lǐ yú yīn zài běi shān |
才异居东里 愚因在北山 |
jìng huāng hán wèi sǎo mén shè zhòu zhǎng guān |
径荒寒未扫 门设昼长关 |
bù jí chī yí zi yōu yōu yān shuǐ jiān |
不及鸱夷子 悠悠烟水间 |
《早春至言禅公法堂忆平泉别业(金陵作)》古诗词释义:
这首诗名为《早春至言禅公法堂忆平泉别业》,作者是唐朝的李德裕。以下是对这首诗各段的逐段解释:
1. **非高柳下逸,自爱竹林闲:** 这两句诗表达的是作者的个人喜好,他认为不追求高柳的高傲,而是更愿意在宁静的竹林中寻求内心的平和与闲适。
2. **才异居东里,愚因在北山:** 这里的“才异”是指才智出众,而“居东里”和“在北山”可能是作者对自己过去生活的比喻。这里他或许是在表示自己在某一方的特殊才能,或是在暗示自己的才智使得他远离世俗尘嚣,选择宁静之地居住。
3. **径荒寒未扫,门设昼长关:** 这两句描绘了一个荒废而寒冷的场景,门前的道路已无人打扫,门上也设置了一道长长的关闭,暗示了作者远离尘世,生活简朴,甚至有些与世隔绝的状态。
4. **不及鸱夷子,悠悠烟水间:** 这句话中,“鸱夷子”指的是春秋时期著名的思想家和军事家、历史人物范蠡,因为他曾经隐居在烟波浩渺的湖水中。李德裕用“不及”表达了自己虽然远离世俗,却无法与范蠡那种彻底脱离尘世的隐逸相比,暗示了自己内心深处对于彻底隐逸的向往与无奈。
总体来说,这首诗表达了作者对过去生活的回忆、对当前生活状态的自我反思以及对于隐逸生活的向往。其中蕴含着诗人对于个人身份、才能与世俗生活之间关系的思考,以及对于内心平静与外界喧嚣之间对比的感慨。
《早春至言禅公法堂忆平泉别业(金陵作)》古诗词赏析:
这首诗是唐代诗人李德裕在金陵时,早春时节,对禅公法堂的访问与对往日别业平泉的回忆之作。诗中洋溢着浓郁的怀旧情绪和对于隐逸生活的向往。以下是对这首诗的详细赏析:
1. **开头两句“非高柳下逸,自爱竹林闲”**:李德裕首先以对比的方式,表达了他不同于世俗的超脱和对自然宁静生活的向往。这里的“高柳下逸”可能是对城市繁华的隐喻,而“竹林闲”则直接指向了他内心追求的静谧与自由。这种对比暗示了诗人对现实的不满和对宁静生活的追求。
2. **“才异居东里,愚因在北山”**:这两句诗中,诗人运用了典故。通过“才异”与“愚因”的对比,暗示了诗人对自己才能的独特认识和对他人评价的不以为然。通过“东里”与“北山”的地理位置差异,隐喻了他对不同生活环境的适应和选择。这里不仅体现了诗人个性的独立,也反映了他对于社会与自然关系的思考。
3. **“径荒寒未扫,门设昼长关”**:这两句描绘了诗人对过去别业(平泉)的现状描述,通过“径荒寒”与“门设昼长关”这样的景象,表现出别业已变得荒芜冷落,仿佛时光已逝,往日的繁华已不复存在。这种描绘不仅反映了自然环境的变迁,也映射了诗人内心对过往美好时光的怀念和对现实的感慨。
4. **“不及鸱夷子,悠悠烟水间”**:最后两句通过对“鸱夷子”的引用,进一步表达了诗人对于隐逸生活的向往和对于平泉的怀念。这里,“鸱夷子”可能指的是春秋时期隐士范蠡,他选择在烟波浩渺的江水上过着悠闲的生活。通过这样的比喻,诗人表达了对自己未能如范蠡一般隐居自然的遗憾,以及对过去自由自在生活的向往。
综上所述,李德裕的这首诗通过自然景象的描绘、典故的运用和情感的抒发,展现了他对过去美好时光的怀念、对隐逸生活的向往以及对现实的感慨。诗中充满了对宁静与自由的追求,以及对人生轨迹与选择的深刻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