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uě zhōng shū huái
雪中书怀
rén shèng tiān zi shén qiě wǔ nèi xīng wén jiào wài pī rǎng |
仁圣天子神且武 内兴文教外披攘 |
yǐ dé huà rén hàn wén dì cè shēn xiū dào zhōu xuān wáng |
以德化人汉文帝 侧身修道周宣王 |
e 4 qī cháo xué jǐn zhì sāi lǐ yuè xíng zhèng jiē chí zhāng |
e4蹊巢穴尽窒塞 礼乐刑政皆弛张 |
hé dāng tí bǐ shì xún shòu qián qū bái pèi diào hé huáng |
何当提笔侍巡狩 前驱白旆吊河湟 |
《雪中书怀》古诗词释义:
杜牧的《雪中书怀》是中国古代文学作品中一首充满豪情与感慨的诗篇,诗中运用丰富的历史典故,表达了作者对理想政治的向往与渴望。下面逐段解释诗词的大意:
1. **仁圣天子神且武, 内兴文教外披攘, 以德化人汉文帝, 侧身修道周宣王**。
这四句开篇,杜牧借用了两个历史人物作为象征:汉文帝和周宣王。汉文帝以仁德治国,推崇文教,内修国家治理,外兴武功,以德服人;周宣王则是一位追求道德与政治道德高度统一的君主,他不仅重视国家的礼仪和道德,也重视军事的扩张。杜牧在此将这两个历史人物的特质合而为一,表达了他理想中的统治者应当兼备智慧、武力、仁德和礼仪。
2. **e4蹊巢穴尽窒塞, 礼乐刑政皆弛张**。
这两句描绘了一幅历史背景下的社会景象。“e4蹊巢穴尽窒塞”指的是国家的治理出现了严重的阻塞,暗示着当时社会的种种问题和不和谐;“礼乐刑政皆弛张”则是指社会秩序混乱,礼法、音乐、刑罚等治理手段失去了原有的力量和作用。
3. **何当提笔侍巡狩, 前驱白旆吊河湟**。
最后两句表达了作者的个人愿望和理想。在这里,杜牧使用了“提笔侍巡狩”的形象,意指自己希望能亲自参与国家的治理,巡视四方,以实际行动来支持国家的军事行动。他希望在国家的关键时刻,能有像汉文帝和周宣王那样德才兼备的君主,带领国家克服内外困难,如“前驱白旆吊河湟”所描绘的,通过军事行动收复失地,为国家带来和平与繁荣。这一句不仅是对历史的憧憬,也是对当世的期待,表达了作者对于国家强盛、社会安宁的深切渴望。
《雪中书怀》古诗词赏析:
杜牧的《雪中书怀》是一首深沉的诗,通过历史人物和事件的引用,传达了作者对国家治理、道德教化以及个人角色的思考。以下是对这首诗的赏析:
### 历史背景与主题
诗的标题“雪中书怀”已经透露出一种深沉的思考和对现实的反思。杜牧引用了几个历史人物——汉文帝、周宣王、以及他自己的设想,来探讨一个理想君主在治理国家时应有的德行和方式。
### 对比与历史人物引用
- **汉文帝与周宣王**:文帝与宣王都被视为历史上治国有方的君主,通过他们的例子,杜牧表达了对于道德教化和治理国家的重视。文帝以仁德治国,宣王重视礼乐刑政的完善,这两者形成了一种正面的对比,强调了道德与制度并重的重要性。
- **提笔侍巡狩与吊河湟**:诗中表达了作者希望作为臣子,能追随君主巡狩天下,特别是在恢复被侵占的河湟地区(这里象征边疆稳定),通过实际行动体现仁政。这显示出作者对于国家统一与边疆安定的深切关怀。
### 个人角色与现实反思
杜牧在诗中通过自己的角色设想,即作为君主的“笔下侍臣”,在历史人物的映照下,反思了当下的国家治理情况。他认为,理想的君主应该在内兴文教,外攘外患的同时,注重道德与制度的建设和实践,以德化人,稳定国家。
### 结论
《雪中书怀》是一首富含深意的诗,不仅回顾了历史上的君主们如何治理国家的智慧,也表达了作者对当时社会现状的思考和对于国家强盛、边疆稳定的美好愿望。通过历史的引用,杜牧不仅展现了自己对于道德治国的倡导,也反映了其对于个人在国家治理中应承担角色的深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