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èng lǐ xiù cái ( shì shàng gōng sūn zi )
赠李秀才(是上公孙子)
yīn sī shàng dǎng sān nián zhàn xián yǒng zhōu gōng qī yuè shī |
因思上党三年战 闲咏周公七月诗 |
zhú bó wèi wén shū sǐ jié dān qīng kōng jiàn huà líng qí |
竹帛未闻书死节 丹青空见画灵旗 |
xiāo tiáo jǐng yì rú yú wěi zǎo wǎn gān gē shí hǔ pí |
萧条井邑如鱼尾 早晚干戈识虎皮 |
mò xiào yī huī dōng xià jì mǎn jiāng qiū làng bì cēn cī |
莫笑一麾东下计 满江秋浪碧参差 |
《赠李秀才(是上公孙子)》古诗词释义:
这首诗是唐代诗人杜牧为一位名为李秀才的上公孙子所作的赠诗。杜牧在诗中表达了对李秀才的深思和对其未来的期许,同时流露出对战争的反思与和平的渴望。下面是对这首诗的逐段解释:
1. **因思上党三年战**:杜牧开头感慨地提到过去上党地区三年的战争,暗示了这段历史背景可能与李秀才家族的背景相关,或者是为了表明对战争的深刻反思。
2. **闲咏周公七月诗**:杜牧以“闲咏周公七月诗”表达对和平生活的向往。周公是周朝的辅臣,其“七月诗”(即《诗经·周颂·七月》)是一首描述周人农耕生活的诗,这里用以象征和平、安定的田园生活。
3. **竹帛未闻书死节**:此句借用“竹帛”象征历史记录,暗指未在历史中记载李秀才及其家族坚守节操的事迹。表达了对李秀才家族精神品质的认可,希望未来能有人在历史中记下他们的英勇。
4. **丹青空见画灵旗**:这句话通过“丹青”(指绘画)和“灵旗”(古代指神灵或英灵的旗帜)的对比,表达了遗憾与期待。意味着虽然历史没有记载,但希望在未来的画像或记载中能见到李秀才家族坚守信仰和精神的象征。
5. **萧条井邑如鱼尾**:描述了战争后,家园破败、人烟稀少的景象,仿佛鱼尾般无力,暗示战争的破坏力和对家园的重创。
6. **早晚干戈识虎皮**:此句意在表达对未来战争与和平的转变的期待。通过“早晚”与“干戈”(武器)和“虎皮”(比喻勇猛),杜牧寄望未来的战争能够平息,和平得以实现。
7. **莫笑一麾东下计**:最后一句表达了对李秀才东下(可能是前往某个地方或接受新的任命)的鼓励与理解。杜牧希望李秀才不要被外界的嘲笑所动摇,勇敢地接受新的挑战和机遇。
8. **满江秋浪碧参差**:用满江秋日的碧绿波浪比喻未来希望的景象,暗示美好的未来正等待着李秀才,充满了生机与活力。
整首诗展现了杜牧对李秀才家族精神的认可、对和平的向往,以及对李秀才东下这一行为的鼓励与支持。诗中充满了对历史、对未来的深思,以及对人性美好的期待。
《赠李秀才(是上公孙子)》古诗词赏析:
杜牧的《赠李秀才》是一首寄予情感,深刻揭示当时社会背景与个人情感的诗作。这首诗通过对李秀才的礼赞,同时也反映了诗人对社会变迁和个人命运的感慨。以下是对这首诗的赏析:
1. **开篇用典**:“因思上党三年战, 闲咏周公七月诗”。杜牧首先通过“上党三年战”这一典故,回顾历史上的战争,表达了对和平的向往。通过“闲咏周公七月诗”,则引入了《诗经》中的典故,与后文形成对比,表达了对战争与和平的不同态度。
2. **对比手法**:“竹帛未闻书死节, 丹青空见画灵旗”。这里运用了对比手法,将历史文献(竹帛)与艺术作品(丹青)相比较,暗示了战争中的英雄壮举在文献记载中可能被忽略,而在艺术作品中得到了夸张的描绘。这不仅是一种历史反思,也是对现实的隐喻。
3. **描绘现实**:“萧条井邑如鱼尾, 早晚干戈识虎皮”。通过“萧条井邑如鱼尾”这一形象,描绘了战争后荒凉破败的景象,暗示了战争的残酷和对人民生活的破坏。后一句“早晚干戈识虎皮”,则表达了对战事频繁,百姓生活在恐惧与不安中的描述,同时“虎皮”一词也暗指了权力与战争的象征。
4. **结尾表达理想**:“莫笑一麾东下计, 满江秋浪碧参差”。杜牧通过“一麾东下计”暗示了自己可能将要前往东边的某个地方,可能与政治或军事相关。尽管前文对战争和动荡有所批判,但结尾处的“满江秋浪碧参差”却传达了一种对未来的乐观和期待,象征着虽然眼前充满挑战,但前景仍然充满了希望与生机。
综上所述,杜牧的《赠李秀才》不仅表达了对友人的赞美,更蕴含了对社会现实的深刻洞察和对未来的美好期待。诗中运用了丰富的修辞手法和典故,展现了诗人深厚的文学功底和对时局的敏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