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huó zhú
斫竹
xuě fā bù zhǎng cùn qiū hán lì gèng wēi |
雪发不长寸 秋寒力更微 |
dú xún yī jìng yè yóu qiè nà cán yī |
独寻一径叶 犹挈衲残衣 |
rì mù qiān fēng lǐ bù zhī hé chǔ guī |
日暮千峰里 不知何处归 |
《斫竹》古诗词释义:
杜牧的《斫竹》这首诗描绘了一幅冬日砍竹的情景,形象地展现了作者的情感和思考。下面是对每一句的逐段解释:
1. **雪发不长寸, 秋寒力更微,**
这两句开篇描绘了冬日里恶劣的自然环境。"雪发不长寸"运用拟人手法,将漫天大雪比作白发,暗示了冬雪覆盖大地的情景。"秋寒力更微"则是强调了秋季转冬之后,寒气愈发强烈,使人们感到更加寒冷。这两句通过形象的比喻,展现了冬日的凛冽与寒冷。
2. **独寻一径叶, 犹挈衲残衣,**
"独寻一径叶"描述了诗人独自寻找枯叶的场景,"一径叶"指的是小径上零星的落叶,暗示了他在深冬季节独自行动的孤独。"犹挈衲残衣"则意味着他仍穿着破旧的僧衣,这不仅体现了他的贫困,也表达了他超脱、简朴的生活态度。整句表现了诗人在恶劣环境下仍坚持自己信念的坚韧。
3. **日暮千峰里, 不知何处归,**
最后两句描绘了日落时分,诗人处于群山之中,面对迷蒙的景色,内心充满了迷茫与孤独。"日暮千峰里"用广阔的山峰来衬托出诗人的渺小与孤独感,同时也暗示了时间的流逝。"不知何处归"则是诗人内心的独白,表现了对未来的不确定性和对归宿的探寻,透露出一种深深的寂寞和对生活深思熟虑的态度。
整首诗通过冬日砍竹的场景,表达了诗人对自然的观察与思考,以及在困境中保持独立人格、追求精神自由的精神状态。
《斫竹》古诗词赏析:
杜牧的《斫竹》这首诗,是一首富含哲理和情感的诗歌,通过对“斫竹”这一行为的描绘,表达了一种深刻的生命哲理和对自然与人之间关系的思考。以下是对这首诗的赏析:
### 题材与象征意义
1. **“雪发不长寸,秋寒力更微”**:这两句通过形象的比喻,描绘了竹子在严冬和秋寒中的状态,形象地比喻了人的生命力在艰难环境中的脆弱与微小。这里竹子象征了生命力的弱小和环境的恶劣,同时也暗示了人生的不易和坚韧的必要。
2. **“独寻一径叶,犹挈衲残衣”**:诗人独自在竹林中寻找一片叶子,而“犹挈衲残衣”则意味着他身上的衣物破旧,暗示了生活的困顿与艰辛。这一细节加深了对生存状态的描绘,同时也引发了对生活本质和精神寄托的思考。
3. **“日暮千峰里,不知何处归”**:日暮时分,诗人面对着连绵的山峰,却不知自己的归宿。这一景象充满了迷茫与孤独,暗示了人生的不确定性和追求的方向。这不仅仅是对自然景色的描绘,更是对人生道路探索和归宿感缺失的深刻反思。
### 抒情与思考
整首诗通过描绘自然界的景象,深刻地反映了人生的艰辛与脆弱。杜牧借助“斫竹”这一行为,不仅仅是对竹子坚韧生命力的赞美,更是对人生艰难与生命力顽强的一种颂扬。诗中蕴含的不仅仅是对自然景观的描述,更深层次地体现了对生命意义、生存状态以及个人情感的深刻思考。通过“独寻”、“不知何处归”的描绘,诗人在传达一种面对生活困境时的孤独与迷茫,同时也鼓励人们在困境中保持坚韧和探索的精神。
### 总结
《斫竹》这首诗以精练的语言,通过具体的自然景象,表达了对生命的深沉思考,以及在艰难环境中坚韧不拔的精神。它不仅是一首关于自然之美的诗歌,更是一首关于人生哲理和精神追求的深刻思考。通过竹子的坚韧与生命力,诗人鼓励人们在生活的道路上,即使面对严冬和秋寒,也要保持不屈不挠的精神,寻找自己的方向和归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