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简体字 完整注音版
jiāng fù hú zhōu liú tí tíng jú

将赴湖州留题亭菊

作者:杜牧 
sì fèi zhú sè sǐ     huàn jiā níng ěr liú
寺废竹色死   宦家宁尔留
shuāng gēn jiàn suí fǔ     fēng yù shàng qiāo qiū
霜根渐随斧   风玉尚敲秋
jiāng nán kǔ yín kè     hé chǔ sòng yōu yōu
江南苦吟客   何处送悠悠

《将赴湖州留题亭菊》古诗词释义:

杜牧的这首诗《将赴湖州留题亭菊》描述了一次即将离开时对亭中菊花的感慨,以及诗人内心深处的离愁别绪。让我们逐段解读其深意:

### 1. 寺废竹色死,宦家宁尔留。

诗的开篇通过描写“寺废竹色死”(寺庙废弃,竹子的颜色也失去了生机),暗喻了社会环境的衰败或诗人的某种人生遭遇的终结。接下来的“宦家宁尔留”(官宦之家何以容留你)则表达了诗人对自身处境的无奈与反省,即即使在权力与地位的庇护下,仍然无法逃脱命运的束缚或是内心的挣扎。

### 2. 霜根渐随斧,风玉尚敲秋。

这一句“霜根渐随斧”(霜降之后的根茎随着斧头的砍伐逐渐消失),隐含着时光的流逝和生命的消逝,暗示诗人对于自身生命旅程的思考与感慨。而“风玉尚敲秋”(即使在秋天,风中的玉声还在轻轻敲击),则描绘出即使在衰败与离别之时,自然之美仍然坚韧不屈,给予诗人一定的慰藉与力量。

### 3. 江南苦吟客,何处送悠悠。

最后两句“江南苦吟客,何处送悠悠”,将主题回归到诗人自身的身份——江南的苦吟者,即将远行,心中充满了无尽的忧愁与思绪。这里的“送悠悠”不仅是对远方的告别,也寄托了诗人对于未来的无限遐想和期待,同时表达了对生活的深深眷恋与不舍。

综上所述,这首诗通过描绘即将离开时对自然景物的感慨,深入探讨了诗人的生命哲理、社会观照和个人情感。它不仅反映了作者在特定境遇下的内心世界,也通过自然的意象传达了对时光流逝、生命脆弱的深刻思考,以及对理想与现实、自我与社会之间关系的复杂感受。

《将赴湖州留题亭菊》古诗词赏析:

杜牧的这首《将赴湖州留题亭菊》展现了深沉的哲思与哀愁。以下是对这首诗的赏析:

1. **前四句情感隐喻**:首句“寺废竹色死”,暗喻了寺庙的荒废与生命力的消逝,竹子因为寺的废弃而失去了生机,象征着曾经繁华的过往。次句“宦家宁尔留”,由物及人,暗示着权贵之家的冷漠,即便身处繁华,也未能真正“留”住自然之美与生命的活力。后两句“霜根渐随斧,风玉尚敲秋”,描绘了霜降后竹根随时间消逝,以及秋风吹拂下的竹叶发出清脆的声音,表达了一种时间流逝、生机渐失的哀伤。

2. **后四句情感升华**:转至“江南苦吟客,何处送悠悠”,诗人将自己置于“苦吟客”的角色,表明了个人对生命、自然、时间的深沉思考。江南,作为中国文学中常有的意象,象征着诗意与远方,而“苦吟客”则暗示了诗人内心深处的痛苦与反思。此处“送悠悠”,表达了诗人对时间流逝、生命短暂的感怀,以及对过往美好事物逐渐远去的哀愁。整首诗由对自然之美的哀叹过渡到对人生的深刻反思,从物及人,再到自我内心的探寻,体现了诗人深刻的哲思和情感的深化。

3. **艺术特色**:杜牧在诗中运用了丰富的意象和象征手法,如“竹色死”、“霜根”、“风玉”等,既描绘了自然界的景象,又寄寓了深刻的情感与哲理,形成了独特的艺术风格。整首诗语言精炼,情感深沉,既有对自然美的赞美,也有对人生无常的感慨,体现了杜牧诗作中常见的忧郁与思辨色彩。

综上所述,杜牧的《将赴湖州留题亭菊》通过细腻的描写与深刻的情感表达,展现了对自然与人生的独特见解,体现了其深厚的文学功底和独特的艺术魅力。

杜牧

Copyright © 2023-2023 www.jsxiezuo.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极速写作网。

极速写作网是一个提供作文、网络小说、自媒体、写作素材经验攻略的专业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