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简体字 完整注音版
hú nán zhèng chū zhāo lǐ yǐng xiù cái

湖南正初招李郢秀才

作者:杜牧 
hóng zhú duǎn shí qiāng dí yuàn     qīng gē yàn chù shǔ xián gāo
红烛短时羌笛怨   清歌咽处蜀弦高
wàn lǐ fēn fēi liǎng xíng lèi     mǎn jiāng hán yǔ zhèng xiāo sāo
万里分飞两行泪   满江寒雨正萧骚

《湖南正初招李郢秀才》古诗词释义:

这首诗《湖南正初招李郢秀才》是唐代著名诗人杜牧所作,通过描绘夜晚景象和情感,表达出诗人对朋友的深厚感情。以下是逐段解释:

1. **红烛短时羌笛怨, 清歌咽处蜀弦高,**
- **红烛短时羌笛怨:** 在短小的红烛光下,羌笛吹奏出哀怨的旋律。红烛在这里象征夜晚,而羌笛则是一种能吹出苍凉、哀愁之音的乐器,通过羌笛的哀怨声音,传达了诗人内心的复杂情感。
- **清歌咽处蜀弦高:** 当清脆的歌声在喉咙间卡住,蜀弦(可能是指蜀地的弦乐器)则演奏得格外高昂。这里通过对比歌声的“咽”与蜀弦的“高”,展现出情感的起伏和强烈反差,暗示了情感的复杂性和深度。

2. **万里分飞两行泪,**
- **万里分飞两行泪:** 这句描绘了两人(可能是诗人与朋友)分别的场景,当他们相隔万里,不能相见时,流下的是两行泪水。这一场景充满了离别之痛,表达了对远方朋友的深切思念和不舍。

3. **满江寒雨正萧骚**
- **满江寒雨正萧骚:** 描述了江面上正下着寒雨,雨声、风声交织,给人一种萧索、凄凉的感觉。这里通过自然景象的描绘,渲染出一种悲凉的氛围,与前文的情感相呼应,进一步强化了离别的哀愁与思念。

整首诗通过细腻的描绘和强烈的对比,不仅展现了自然景象的凄美,更深层次地表达了诗人对朋友离别的感慨与思念之情。

《湖南正初招李郢秀才》古诗词赏析:

杜牧的这首诗《湖南正初招李郢秀才》描绘了一个深情而又略带忧伤的场景,诗中运用了多种意象和修辞手法,传达了复杂的情感和情境。

首先,"红烛短时羌笛怨"描绘了一个黄昏时刻,红烛摇曳,羌笛吹奏出哀怨的旋律。红烛象征着温馨而短暂的时光,而羌笛的哀怨则暗示了分离或悲伤的情绪。这两者结合,营造了一种离别前的悲伤氛围,为整首诗奠定了基调。

接着,"清歌咽处蜀弦高"进一步深化了这种情感。清歌是美妙的歌声,但"咽处"暗示了歌声的哽咽,无法完全表达出内心的哀愁。"蜀弦"则是四川地区常用的弦乐器,此处代指歌曲或音乐。整句描绘了一个场景:在悲伤的情绪中,音乐也变得哽咽和难以完全抒发,这进一步强化了离别前的感伤。

"万里分飞两行泪",则是直接描述了情感的核心——离别。"万里"形容距离之远,"分飞"则直接表达了两个彼此相爱或亲近的人被迫分开的现实。"两行泪"则用具体的形象展现了人物的泪水,表达了深深的不舍和痛苦。

最后,"满江寒雨正萧骚"收尾,将情感的氛围推向高潮。"满江"和"寒雨"共同营造了一种阴冷、悲伤的自然环境,而"萧骚"则用来形容风雨的猛烈,进一步增强了情感的凄凉感。整句通过自然景象的描绘,将情感升华,使读者仿佛能感受到诗人内心的悲痛与孤独。

综上所述,杜牧的这首诗通过对黄昏、哀怨的羌笛、哽咽的清歌、离别的泪水和萧瑟的风雨等意象的描绘,巧妙地构建了一个深情而又略带忧伤的场景,表达了离别时的痛苦、不舍与感伤。这种深情的笔触,使得这首诗不仅展现了诗人的情感世界,也触动了读者的心弦,让人感受到了文学艺术的力量。

杜牧

Copyright © 2023-2023 www.jsxiezuo.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极速写作网。

极速写作网是一个提供作文、网络小说、自媒体、写作素材经验攻略的专业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