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iāng shàng yǔ jì cuī jié
江上雨寄崔碣
zhěng zhěng fù xié xié suí qí cù wǎn shā |
整整复斜斜 随旗簇晚沙 |
mén wài hán qín hǔ lóu tóu zhāng lì huá |
门外韩擒虎 楼头张丽华 |
shuí lián róng zú dì què xiàn jǐng zhōng wā |
谁怜容足地 却羡井中蛙 |
wáng bān bīng shì jí gǔ xià zuò mán nú |
王颁兵势急 鼓下坐蛮奴 |
liàn yàn ní táng shuǐ chā yá chū gǔ xū |
潋滟倪塘水 叉牙出骨须 |
gàn lú yī jù huǒ huí shǒu shì píng wú |
干芦一炬火 回首是平芜 |
《江上雨寄崔碣》古诗词释义:
杜牧的《江上雨寄崔碣》是一首富有意境和哲理的诗歌,下面我将逐句解释:
1. **整整复斜斜, 随旗簇晚沙**:这里描绘了一幅江面上雨雾蒙蒙的景象,雨滴先是整整齐齐地落下,随后变成了斜斜的雨线。雨与晚霞、行进中的旗帜交织在一起,给人以浓厚的视觉冲击。这一句通过雨和旗帜的动态描绘了江上黄昏的景象。
2. **门外韩擒虎, 楼头张丽华**:韩擒虎是中国历史上的著名将领,张丽华是南朝陈的妃子。这里使用这两个历史人物来隐喻,韩擒虎象征着征服与权力,张丽华代表了享乐与被征服。这句话隐含了对历史更迭、权力与欲望的批判。
3. **谁怜容足地, 却羡井中蛙**:这句话以“井中蛙”为喻,指出人们往往局限于自己的狭小天地,无法理解和欣赏更大的世界。它表达了对人们缺乏远见和胸怀的感叹。
4. **王颁兵势急, 鼓下坐蛮奴**:王颁可能指的是某一历史人物,这里描述的是战场的紧张气氛,士兵们紧张备战,而“坐蛮奴”可能指士兵或民众在等待或支持战事,体现了战争给人带来的焦虑与期待。
5. **潋滟倪塘水, 叉牙出骨须**:这是对水的生动描绘,用“潋滟”形容水波荡漾的样子,“倪塘”可能是诗人虚构或指代的某个水域。而“叉牙出骨须”可能是对水下景象的想象,比喻水底世界犹如丛林般的复杂与神秘。
6. **干芦一炬火, 回首是平芜**:这一句表达了对过去美好事物的怀念。干芦被火点燃,可能象征着某种事物或情感的消逝,而“回首是平芜”则暗示着回忆中的景象变成了广阔的草原,意味着随着时间的流逝,往事逐渐淡去,留下的只是记忆中的画面。
整首诗通过描绘江上雨景和历史人物的隐喻,表达了对现实的深刻反思,对历史变迁的感慨,以及对个人境遇的哲学思考。
《江上雨寄崔碣》古诗词赏析:
杜牧的《江上雨寄崔碣》是一首寓含丰富意象与深沉情感的诗作。在这首诗中,杜牧以独特的视角和丰富的想象,描绘了一幅在雨中江面的生动画面,同时也蕴含着对历史、现实以及人性的深刻思考。
首句“整整复斜斜,随旗簇晚沙”,通过描绘雨势的变化,渲染出一种既定而又不可预知的氛围,仿佛在预示着某种历史的轮回或命运的不确定。同时,“随旗簇晚沙”这一景象,暗喻着某种力量的汇集与集结,预示着即将到来的变革或冲突。
接着,“门外韩擒虎,楼头张丽华”,引用了南朝陈末年陈叔宝(即后文的张丽华)在扬州最后的日子里的典故,通过与韩擒虎(南陈的败亡就是被韩擒虎领导的隋军所灭)的形象对比,寓意历史的车轮不可阻挡,即便是像陈叔宝这样的人物,也无法改变历史的进程。这一联运用了强烈的反差,强调了历史的必然性和不可逆转性。
“谁怜容足地,却羡井中蛙”,借井中蛙的形象自喻,表达了对自身境遇的无奈与羡慕。一方面,身处“容足之地”却难以逃脱历史的洪流,另一方面,羡慕井中蛙虽被困一隅,却能相对安逸。这种矛盾的内心世界,反映了诗人对现实的深沉思考。
“王颁兵势急,鼓下坐蛮奴”,进一步深化了对历史与现实的探讨,通过描述战争的紧迫与混乱,暗示了社会动荡和人性的复杂。这里的“兵势急”和“坐蛮奴”不仅描绘了战争的残酷,也揭示了权势背后的残酷与不公。
“潋滟倪塘水,叉牙出骨须”,通过描绘水流与骨须的形象,寓意了生命的脆弱与时间的无情。在这里,水的流动象征着时间的流逝,而“叉牙出骨须”则可能暗喻着生命的终结与转化。
“干芦一炬火,回首是平芜”,最后以“干芦一炬火”的形象,象征着历史的变迁和生命的毁灭,而“回首是平芜”则表示时间的无情流逝,让人只能在回忆中寻找曾经的痕迹。整首诗在描绘自然景观的同时,巧妙地融入了对历史的反思、对人性的洞察,以及对生命意义的探讨,展现出杜牧深厚的文化底蕴和独特的艺术风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