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简体字 完整注音版
tí wǔ guān

题武关

作者:杜牧 
hé shì kǔ yíng huí     lí cháng bù zì cái
何事苦萦回   离肠不自裁
hèn shēn suí mèng qù     chūn tài zhú yún lái
恨身随梦去   春态逐云来
shěn dìng lán guāng chè     xuān pán fěn làng kāi
沈定蓝光彻   喧盘粉浪开
cuì yán sān bǎi chǐ     shuí zuò zi líng tái
翠岩三百尺   谁作子陵台

《题武关》古诗词释义:

杜牧的《题武关》诗,借景抒情,通过对武关及其周边景色的描绘,表达了诗人复杂的情感。诗的每一句可以逐段解释如下:

1."何事苦萦回,离肠不自裁":首先,诗人提出疑问,为什么道路如此曲折迂回,让离别的思绪难以自断?这里体现了诗人内心对离别的不舍和迷茫,离肠即离别的思绪。

2."恨身随梦去,春态逐云来":诗人接着抒发了对时光流逝、梦境与现实之间的感慨。"恨身随梦去"表达了对时光飞逝、身不由己的无奈,"春态逐云来"则可能暗示着对美好时光、美好情感随云飘散的遗憾与惋惜。

3."沈定蓝光彻,喧盘粉浪开":这一句描绘了武关附近湖水或江河的美景,"沈定蓝光彻"写出了水面清澈见底、泛着幽蓝的光芒,"喧盘粉浪开"则可能是在描绘水面波光粼粼、细腻如粉的浪花,展现出宁静而生动的自然景观。

4."翠岩三百尺,谁作子陵台":最后两句转向对自然景物的赞叹与历史人物的联想。"翠岩三百尺"形容山岩之高大和颜色之青翠,"谁作子陵台"则是借用了东汉名士严子陵的典故,严子陵曾隐居在青山绿水之间,这里表达了诗人对隐逸生活的向往,同时也暗示着对于远离尘嚣、心灵自由的追求。

整体来看,这首诗通过描绘武关及其周边的自然景观,结合历史典故,表达了诗人对离别、时光、美好事物流逝的感慨,以及对自然与隐逸生活的向往。

《题武关》古诗词赏析:

杜牧的《题武关》一诗,虽然在形式上与七言绝句有着明显的不同,由四句发展到了八句,但在诗意的深邃与情感的真挚方面,依然彰显出了杜牧作为唐代著名诗人独特的文学风格与艺术魅力。

首联“何事苦萦回,离肠不自裁”以问句开篇,直入主题,诗人仿佛在自问:为什么总是要这样千回百转,让离愁别绪如此难以自拔?这里既描绘了武关地形的复杂多变,也暗喻了诗人内心情感的波折与纠缠。而“离肠不自裁”一句,则是诗人情感的直接流露,表达了内心深处的不舍与痛苦,既是对过去的怀念,也是对未来未知的担忧。

颔联“恨身随梦去,春态逐云来”,转折之中见深意。诗人在这里借“梦”和“云”两个意象,表达了对于时光流逝、世事变迁的感慨。身随梦去,或许在梦中可以逃离现实的痛苦,但梦终会醒,现实的痛苦依然存在。春态逐云来,则是对于季节变换、时光流逝的自然景象的描绘,同时也是对于美好时光一去不复返的惋惜与怀念。这两句诗,不仅在形式上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也在内容上表达了诗人对于生命流逝、梦想与现实冲突的深刻思考。

颈联“沈定蓝光彻,喧盘粉浪开”描绘了一幅宁静与喧嚣并存的自然景象,沈定的蓝光和喧闹的粉浪分别代表了内在的宁静与外在的纷扰,这里既有对自然美景的赞美,也是对内心世界与外部世界冲突的隐喻。沈定的蓝光代表内心的平静与深邃,而喧闹的粉浪则象征着外界的喧嚣与浮躁。这一对比,展现了诗人对和谐共生、内在与外在平衡的向往。

尾联“翠岩三百尺,谁作子陵台”则是对武关山景的直接描写,同时也引出了对于历史人物子陵的联想。翠岩三百尺,描绘了山石的高峻,暗示了诗人对于自然景观的赞美与崇敬。而“谁作子陵台”则是一个富有诗意的设问,子陵是东汉初年的名士严子陵的别称,常被用来比喻隐逸高洁的品格。这里诗人似乎在问,谁能够在如此雄伟的山峰上建起子陵台,寄托自己的理想与追求。这一问,不仅表达了诗人对于理想境界的向往,也暗含了对于现实与理想之间差距的思考。

综上所述,杜牧的《题武关》不仅在形式上富有变化,且在内容上深沉而富含哲理。诗中通过自然景观的描绘、情感的抒发以及历史人物的联想,展现了一位诗人对于自然、人生、理想与现实深刻而独特的思考,体现了其深厚的艺术造诣与情感表达。

杜牧

Copyright © 2023-2023 www.jsxiezuo.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极速写作网。

极速写作网是一个提供作文、网络小说、自媒体、写作素材经验攻略的专业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