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ì xuān zhōu zhèng jiàn yì
寄宣州郑谏议
qī zi lùn shī shuí shì gōng cáo liú xū zài zhǐ huī zhōng |
七子论诗谁似公 曹刘须在指挥中 |
jiàn héng xī rì zhī wén jǔ qǐ huǒ wú rén zuò kuǎi tōng |
荐衡昔日知文举 乞火无人作蒯通 |
běi jí lóu tái zhǎng guà mèng xī jiāng bō làng yuǎn tūn kōng |
北极楼台长挂梦 西江波浪远吞空 |
kě lián gù guó sān qiān lǐ xū chàng gē cí mǎn liù gōng |
可怜故国三千里 虚唱歌词满六宫 |
《寄宣州郑谏议》古诗词释义:
这首诗《寄宣州郑谏议》由唐代诗人杜牧所作,表达了一种对友人的深厚敬意和对其才华的赞誉。我们逐段解释其意思:
1. **七子论诗谁似公,曹刘须在指挥中,荐衡昔日知文举,乞火无人作蒯通。**
- **七子论诗谁似公:** 意味着在讨论诗歌时,没有人能比得上你(指郑谏议)的见解和造诣。这里暗含对郑谏议在文学领域深邃见解的赞美。
- **曹刘须在指挥中:** “曹”指曹操,“刘”指刘备,此处指优秀的文学作品或诗人。意思是即便是像曹操、刘备这样的杰出人物,也应在你的指挥或引领下,体现了对郑谏议文学领导力的认可。
- **荐衡昔日知文举,乞火无人作蒯通:** “荐衡”和“知文举”是两个典故,分别指汉朝的公孙弘和夏侯胜。杜牧在这里用这两个典故赞美郑谏议,称颂他如公孙弘和夏侯胜一样,具有推荐和赏识优秀文学作品的慧眼。而“乞火无人作蒯通”则用到了另一个典故,讲述的是蒯通为躲避秦军,向敌人求救火的故事。杜牧这里暗示,若在郑谏议面前求助,没有人会像蒯通那样遭到冷遇,表达了对郑谏议宽宏大量的赞美。
2. **北极楼台长挂梦,西江波浪远吞空,可怜故国三千里,虚唱歌词满六宫。**
- **北极楼台长挂梦:** “北极”在这里象征着最高峰,代表极高的境界。这句话表达了一种对郑谏议所追求的文学境界的高度评价,仿佛他那般卓越的才华和成就,如同北极楼台般高不可攀,让人梦寐以求。
- **西江波浪远吞空:** “西江”泛指长江,这里的波浪形容了文学创作的广阔与深远,与“吞空”相连,意味着郑谏议的文学成就和影响如同波浪一样横扫千里,充满无限的想象空间。
- **可怜故国三千里,虚唱歌词满六宫:** 这句话可能是对郑谏议文学作品流传广泛、影响深远的一种形容。以“三千里”来比喻作品的广度,以及在“六宫”(古代皇宫的别称)中传唱,表达了作品深受喜爱和赞誉的程度,显示了郑谏议的文学成就对社会文化生活产生了广泛而深刻的影响。
总体来说,这首诗通过一系列的比喻和典故,高度赞扬了郑谏议在文学领域的杰出成就、深远影响以及他独特的文学领导力。
《寄宣州郑谏议》古诗词赏析:
杜牧的这首《寄宣州郑谏议》诗,在其独特的文学风格和深沉的情感表达上,展现了一种深邃的思考与对理想化的追求,同时也体现了对友情与政治现实的复杂关系的洞察。下面是对这首诗的赏析:
1. **开篇对比与赞美**:“七子论诗谁似公,曹刘须在指挥中。” 开篇即表达了对郑谏议的文学才华和领导力的极高评价。通过对比七子诗人(曹植、刘桢等),杜牧认为郑谏议在文学界的地位无可比拟,足以引领群英。这种对比手法增加了对郑谏议才能的凸显。
2. **对郑谏议的称颂**:“荐衡昔日知文举,乞火无人作蒯通。” 这两句运用了典故,通过“荐衡”和“乞火”的比喻,赞扬郑谏议在人才举荐上的智慧和眼光,以及在政治决策上的魄力与远见。同时,“无人作蒯通”也暗含对郑谏议在政治上的忠诚与不屈的赞许。
3. **表达对郑谏议个人境遇的关怀**:“北极楼台长挂梦,西江波浪远吞空。” 这两句诗通过象征手法,表达了对郑谏议境遇的同情和对远方(可能指的是政治斗争或生活不易)的关切。北极楼台象征着不可及的理想之地,而西江波浪则是动荡不平的现实。这种矛盾的意象,表达了对郑谏议理想与现实之间冲突的深刻理解。
4. **对郑谏议为国尽忠的深情寄语**:“可怜故国三千里,虚唱歌词满六宫。” 这两句诗表达了对郑谏议忠诚国家、奉献精神的崇敬之情。通过“三千里”和“六宫”的对比,既展现了国家的广阔与宫廷的封闭,也暗示了郑谏议在远离家乡和亲人、身处权力中心的复杂情感和道德抉择。
整首诗在杜牧特有的清新、深沉的风格下,不仅是对友人的赞美与关切,也蕴含了对理想与现实、忠诚与无奈等多重复杂情感的深刻探讨。通过丰富的典故运用和象征手法,展现了作者对郑谏议个人品质的高度评价以及对其所处社会环境的深刻洞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