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简体字 完整注音版
sòng yǐn zhě yī jué

送隐者一绝

作者:杜牧 
lǚ shì qiáng liáng sì zi róu     wǒ yú tiān xìng qǐ ēn chóu
吕氏强梁嗣子柔   我于天性岂恩雠
nán jūn bù tǎn zuǒ biān xiù     sì lǎo ān liú shì miè liú
南军不袒左边袖   四老安刘是灭刘

《送隐者一绝》古诗词释义:

这首诗的字面意思和背后的历史文化含义如下:

**首句:**"吕氏强梁嗣子柔, 我于天性岂恩雠?"

在这首诗的开头,作者杜牧通过"吕氏强梁嗣子柔"描绘了两个截然不同的人物特征。"吕氏"代表的是历史上著名的汉代外戚吕雉家族,而"嗣子"则指的是刘盈,汉高祖刘邦的长子。这里,杜牧通过"强梁"和"柔"这两个词,分别描绘了吕雉的强势和残忍以及刘盈的温文尔雅和不善于权谋。"我于天性岂恩雠?" 这句则表达了作者对于人性的思考,强调了人与人之间的本性并非天然的敌对(恩雠,意为恩怨)。

**次句:**"我于天性岂恩雠?"

在这句中,杜牧再次强调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并非基于恩怨的对立。他强调了基于人的本性,人类之间并不应该存在天然的敌对关系,暗示了人们应该从人性的共性出发,而不是从个体恩怨的角度来看待他人。

**第三句:**"南军不袒左边袖, 四老安刘是灭刘."

这句诗直接引用了历史典故。"南军"在这里指代的是汉代的一部分军队,"袒左边袖"则暗示了他们支持吕雉一方的行为。"四老安刘是灭刘"则引用了《史记》中的一项历史事件,即汉代初年,四老(东园公、绮里季、夏黄公、角里先生)为了避免汉高祖刘邦的猜忌和屠杀功臣(文景之治前的"惠帝欲诛诸吕"事件),建议刘邦假称用刘氏后代替换刘邦,实际上并没有真的替换,而是利用这个策略让刘邦放心,最终刘邦接受了他们的建议,避免了大规模的屠杀。因此,“安刘”即是保护刘氏子孙,而“灭刘”则是表面上看似保护,实则潜在的阴谋。

**整体解释:**

杜牧的这首诗借用了历史事件和人物,以隐喻的方式探讨了人性与政治、忠孝之间的关系。通过描绘吕雉的强势与刘盈的柔和,以及后续引用的"南军不袒左边袖"和"四老安刘是灭刘"的历史典故,表达了对人性复杂性的深刻思考,以及在权谋与忠诚之间如何做出正确抉择的反思。诗中似乎寓含了对于历史事件的评价和对于权力斗争中人性的洞察。

《送隐者一绝》古诗词赏析:

杜牧的《送隐者一绝》其实并不是杜牧的代表作,也并非广为人知的诗篇,其内容和主题上更像是对历史事件的深刻反思和对个人情感的微妙表达。从诗题“送隐者一绝”可以推测,这可能是一首在送别隐者时,诗人所抒发的内心情感和对历史、人性的见解。

在这首诗中,杜牧通过类比与典故,表达了复杂的情感和观点:

1. **类比**:“吕氏强梁嗣子柔,我于天性岂恩雠?”这里类比的是历史上吕雉与她的儿子刘盈之间的关系。吕雉在刘邦去世后,为了巩固自己的政治地位,不得不与自己的儿子刘盈产生矛盾,这种母子间的冲突被视为“恩雠”(恩情与仇恨的对立)。杜牧用这句话表达了自己与“隐者”之间,虽然可能有某种程度的隔阂或冲突,但这种“恩雠”并非出于本性。

2. **历史事件**:“南军不袒左边袖”源自于汉代的一段历史故事。在楚汉战争中,汉军的左袖是红色的,而楚军的右袖是红色的。在一次战斗中,汉军的将领韩信故意不露出左袖,以迷惑敌人,最终在暗中埋伏的士兵的协助下取得了胜利。杜牧用这句话,比喻自己在面对某种政治或个人冲突时,保持着中立或灵活的策略,不被某一派别所限定,就像是韩信不露出左袖一样,保持灵活应对的策略。

3. **历史抉择**:“四老安刘是灭刘”借用的是汉初四位功臣(张良、萧何、曹参、陈平)帮助刘邦建立汉朝的故事。这四人虽然曾是刘邦的敌人,但在刘邦问计时,他们提出了“四老安刘”的建议,即用和亲、纳降等策略稳住北方的匈奴和周围的敌对势力,最终帮助刘邦巩固了政权。这句诗展示了杜牧对历史中复杂抉择的理解,即在看似矛盾的形势下,有时退一步的和解策略反而能带来长期的稳定与安全。

整首诗通过上述类比、历史事件和历史抉择的叙述,展现了杜牧在面对人与人、人与政治的复杂关系时的深思熟虑和灵活策略,同时也体现了诗人对历史的理解和对人性复杂性的深刻洞察。

杜牧

Copyright © 2023-2023 www.jsxiezuo.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极速写作网。

极速写作网是一个提供作文、网络小说、自媒体、写作素材经验攻略的专业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