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ì tí xuān zhōu kāi yuán sì
寄题宣州开元寺
hóng qiān shī jǐn bàn luó qún dòng fǔ rén jiān shǒu yù fēn |
红铅湿尽半罗裙 洞府人间手欲分 |
mǎn miàn fēng liú suī shì yù sì nián fū xù qià rú yún |
满面风流虽似玉 四年夫婿恰如云 |
dāng chūn lí hèn bēi zhǎng mǎn yǐ zhù guān qíng rì jiàn xūn |
当春离恨杯长满 倚柱关情日渐曛 |
wèi bào yǎn bō xū wěn dāng wǔ líng yóu dàng mò zhī wén |
为报眼波须稳当 五陵游宕莫知闻 |
《寄题宣州开元寺》古诗词释义:
这首诗,出自唐代诗人杜牧之手,题为《寄题宣州开元寺》,但其内容并非直接描写寺观,而是通过女子的情感述说来表达一种微妙的情感状态。全诗以女子的口吻,以对过去与现在情感变化的感慨为主线,借用开元寺的景象和氛围为背景,寓情于景,富有深意。以下是逐句解析:
1. **红铅湿尽半罗裙**:红铅,古代女子化妆时所用的红色铅粉,此句描绘女子以泪妆满面,眼泪如同红铅般染湿了半身罗裙,以表现其情感的哀愁和复杂。
2. **洞府人间手欲分**:此处将“洞府人间”形象地比喻为与世隔绝的仙境与世俗的鲜明对比。女子虽然身处人间,却仿佛是仙境中的人,她心中有深深的不舍和无奈,想要与这个“洞府人间”分离,表达对过往美好时光的眷恋与对现实的无奈。
3. **满面风流虽似玉,四年夫婿恰如云**:女子比喻自己的面容虽如玉般美丽,但四年以来的感情经历却像云烟般短暂而飘渺,表达了情感的不稳定性与易逝性。这里的“夫婿”或泛指与之有关的人或感情经历。
4. **当春离恨杯长满,倚柱关情日渐曛**:在春日的离愁别恨中,女子心中的杯中酒仿佛永远满溢,暗示了她内心的情感丰富而复杂。倚靠着柱子,她的眼神中充满了思念与关切,随着日暮的降临,这份情感也逐渐模糊,可能暗指情感的逐渐淡薄或是日暮思归。
5. **为报眼波须稳当,五陵游宕莫知闻**:女子提醒对方,要注意保持眼神的稳定,不要四处乱逛不知归途,暗指她对对方行为的关心和担忧。五陵,古代帝王陵墓所在之地,此处或隐喻为繁华与诱惑的象征,提醒对方不要迷失在外界的诱惑之中。
整首诗以女子的情感为主线,通过对比、比喻等修辞手法,展现了她对过去美好时光的回忆、对现实情感的无奈、以及对未来的担忧,同时也表达了对周围环境和人物的关切。诗人通过女子的视角,寓含了深刻的人生哲理和情感的复杂性,展现了唐代文人诗歌中特有的深沉与细腻。
《寄题宣州开元寺》古诗词赏析:
杜牧的这首《寄题宣州开元寺》采用了丰富的意象和巧妙的比喻,以女子的视角描绘了一段饱含离愁别绪的爱情故事,通过生动的描述展现了情感的复杂与深刻。
首句“红铅湿尽半罗裙”,以女子穿着的红色罗裙因泪水浸湿而形象地展现了她的悲痛和哀愁。这一细节不仅展现了女子的外在形象,也暗示了她内心的情感状态。
接下来的“洞府人间手欲分”,使用了“洞府”与“人间”这两个对立的词组,形成了强烈的对比,似乎是在表达女子与心爱之人相隔两界、难以团聚的无奈与痛苦。手欲分似乎隐喻了心的距离和分离的现实,加重了情感的沉重感。
“满面风流虽似玉”一句,通过将女子的容貌比作“玉”,强调了她的美丽与温柔,同时也暗示了她所经历的情感的美好与纯洁。然而,“似玉”在这里也暗示了易碎和珍贵,预示了情感的脆弱性。
“四年夫婿恰如云”中的“恰如云”不仅形容了时间的短暂和逝去的迅速,也暗示了爱情的美好如云般飘渺,难以捉摸,同时也象征了分别的痛苦与失落。
“当春离恨杯长满”一句,将离别的哀愁比作“满杯的离恨”,形象地表达了女子内心深深的离愁与哀怨,春天本是生机勃勃的季节,但在她眼中却充满了离别的哀愁。
“倚柱关情日渐曛”则是以夕阳的落日比喻时间的流逝,女子依靠柱子,深情凝望,暗示了随着时间的推移,离别之情愈发浓重,犹如夕阳西下的无奈和悲伤。
最后,“为报眼波须稳当,五陵游宕莫知闻”表达了女子对未来的忧虑,提醒那些游荡在五陵(古代贵族游乐之地)的男子,希望他们能珍惜眼前人,不要让轻浮的态度伤害到无辜的女子。同时,也是对自身的告诫,眼波须稳当,即内心的情感表达要慎重,以免造成不必要的误会和伤害。
整首诗通过细腻的情感描绘和巧妙的比喻,展现了女子对离别的哀愁、对美好时光的怀念以及对未来不确定性的担忧,深刻地反映了人类情感的复杂性和多面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