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uī qíng dài zuò
闺情代作
èr yuè chūn fēng jiāng shàng lái shuǐ jīng bō dòng suì lóu tái |
二月春风江上来 水精波动碎楼台 |
wú wáng gōng diàn liǔ hán cuì sū xiǎo zhái fáng huā zhèng kāi |
吴王宫殿柳含翠 苏小宅房花正开 |
jiě wǔ xì yāo hé chǔ wǎng néng gē chà nǚ zhú shuí huí |
解舞细腰何处往 能歌姹女逐谁回 |
qiān qiū wàn gǔ wú xiāo xī guó zuò huāng yuán rén zuò huī |
千秋万古无消息 国作荒原人作灰 |
《闺情代作》古诗词释义:
杜牧的《闺情代作》是一首意境深远的诗词,通过描绘一个二月春日江边的景象,隐含了对古代历史人物的追忆与感慨。下面,我会逐段解释这首诗的含义。
**首句:二月春风江上来,水精波动碎楼台**
- **二月春风江上来**:描述的是二月春日,春风轻轻吹拂江面的景象,春意盎然。
- **水精波动碎楼台**:水面上的波纹像是破碎的楼台倒映在水中,形象地展现了水波的动态美和映照的光影效果。
**次句:吴王宫殿柳含翠,苏小宅房花正开**
- **吴王宫殿柳含翠**:描绘了吴王的宫殿前,翠绿的柳树随风轻摇的景象,显示出宫殿的宏伟与生机。
- **苏小宅房花正开**:提到的是苏小小(南朝诗人)的住所,此时花开正盛,象征着青春与繁华。
**第三句:解舞细腰何处往,能歌姹女逐谁回**
- **解舞细腰何处往**:指昔日能歌善舞、腰肢细软的女子不知如今身在何处,寄托了对时光流逝、人才散失的感慨。
- **能歌姹女逐谁回**:"姹女"此处指的是年轻、活泼的女性,暗示这些充满活力的女子已找不到追逐她们的伴侣或回忆。
**第四句:千秋万古无消息,国作荒原人作灰**
- **千秋万古无消息**:千年过后,历史的长河中再也听不到关于这些人物的任何消息,表现了时间的无情和历史的变迁。
- **国作荒原人作灰**:国家的兴衰如同荒原,人们的生命终归化为灰烬,强调了人类在历史长河中的渺小和生命的短暂。
整首诗通过描绘春日江边的美景和追忆古代的风流人物,寄托了对美好时光的怀念和对时间无情流逝的感慨。诗中的场景与人物相互交织,营造了一种既美丽又略带哀愁的意境。
《闺情代作》古诗词赏析:
杜牧的《闺情代作》是一首写闺怨的诗,通过描述春日江景和昔日繁华与现在的荒凉对比,表达了一种深深的哀愁和对往昔美好时光的怀念。这首诗的赏析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
1. **场景与氛围**:诗的开篇“二月春风江上来,水精波动碎楼台”描绘了春日江面上的清新与生动,以“水精波动碎楼台”形象地展现了水面的细腻质感和光线的反射效果,营造了一种宁静而美好的氛围。这样的场景与后文的荒凉形成鲜明对比,增强了诗歌的感染力。
2. **历史与人物**:诗人提到了吴王宫殿和苏小(可能指的是苏小小,南朝时期的一位才女)的宅房,暗示了此处曾有过繁华和故事,但如今却只留下“柳含翠”与“花正开”这两句景物描写,暗示了往昔的辉煌已不复存在。通过历史人物的引用,增添了诗歌的历史厚重感和文化内涵。
3. **情感与对比**:最后一句“千秋万古无消息,国作荒原人作灰”表达了时间的无情和世事的变迁,通过“无消息”与“荒原人作灰”这样的描述,表现了主人公对过去的思念与对现实的哀叹。这种情感与开头的宁静美好形成了鲜明对比,突出了主题的哀愁和失落感。
4. **艺术手法**:杜牧运用了多种艺术手法来增强诗歌的表现力,包括但不限于:
- **景物描写**:通过具体的景物描绘,营造出画面感,让读者仿佛能够置身于诗中所描述的场景中。
- **历史与现实的对比**:通过历史人物与现状的对比,增强了诗歌的深度和思考性。
- **象征与隐喻**:如“碎楼台”的形象比喻,象征着美好事物的瞬间破碎;“国作荒原人作灰”的比喻,象征着历史的变迁和生命的消逝。
综上所述,《闺情代作》通过精妙的场景描绘、历史与现实的对比以及深沉的情感表达,展现了一种哀婉而深刻的闺怨主题,体现了杜牧诗歌的独到之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