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í dì hòu jì cháng ān gù rén
及第后寄长安故人
dōng xī nán běi shù qú tōng céng qǔ jiāng xī jìng guò dōng |
东西南北数衢通 曾取江西径过东 |
jīn rì gèng xún nán qù lù wèi qiū yīng yǒu běi guī hóng |
今日更寻南去路 未秋应有北归鸿 |
《及第后寄长安故人》古诗词释义:
杜牧的这首《及第后寄长安故人》的解释如下:
**东西南北数衢通**:长安,作为唐朝的首都,城内四通八达,有众多的街道和通道(衢通),连接各个方向,给人们提供了方便的出行条件。
**曾取江西径过东**:过去,作者曾经沿江西方向的道路,前往长安东方。这里用“曾取江西径过东”来回忆过去的一段旅程,表示过去曾经经过这段路线。
**今日更寻南去路**:现在,作者再次选择南向的道路出发。在及第(即科举考试中榜)后,他回到了长安,之后可能又因为某些原因或目的,决定再次出发,这次选择了向南的路线。
**未秋应有北归鸿**:诗句最后,作者运用了“鸿雁”的意象。鸿雁在秋季南迁,春季北归,是自然界中常见的现象。在这里,“未秋应有北归鸿”意味着即使在未到秋季的时候,作者就已经想到了,如果要返回北方的家,就像鸿雁一样,一定会遵循着自然的规律和路线进行迁徙。
整体而言,这首诗反映了作者在及第后的个人感受和思绪。他回忆过去,展望未来,同时也表达了对故人和故乡的思念。诗歌既有对过往生活的回顾,也有对未来的规划和思考,体现了诗人复杂的情绪和深刻的洞察力。
《及第后寄长安故人》古诗词赏析:
杜牧的《及第后寄长安故人》这首诗,充满了深沉的情感与复杂的心绪。诗题揭示了创作的背景——杜牧在科举考试中取得了及第,但此时却选择了寄情于长安的故人。下面是对这首诗的赏析:
1. **情感的抒发**:首句“东西南北数衢通”描绘了长安城宽阔的街道,象征着繁华与机遇。然而,在这样的背景下,诗人却选择了“曾取江西径过东”的回忆,表现出一种对于过往的留恋与追忆。这里,过去的路线成为了一种对过去生活的怀念,蕴含了对于已逝时光的感慨。
2. **现时的矛盾**:“今日更寻南去路,未秋应有北归鸿”这句话巧妙地运用了对比手法。通过“今日”与“过去”的对比,以及“南去路”与“北归鸿”的对比,诗人表达了自己当前处境的矛盾与复杂心情。南去路可能象征着追求、冒险或新的开始,而北归鸿则可能象征着回归、眷恋或归宿。这反映了诗人既对未来充满了期待,又对过去和旧友充满了不舍和怀念。
3. **哲理的思考**:整首诗通过对于地理位置和方向的转换,蕴含了深刻的哲理思考。无论是南去还是北归,都暗示着人生旅程中的方向与选择。这种方向的选择,不仅仅关乎地理位置的迁移,更涉及对生活态度、人生道路的思考。诗人通过这种方式,表达了对于人生抉择的深思熟虑,以及对于自己生活状态的反思。
4. **文学手法的运用**:杜牧在诗中巧妙运用了意象与象征,如“南去路”与“北归鸿”,通过具体事物传达了抽象的情感与思考。这种艺术手法,使得诗歌富有层次感和深度,同时也增强了情感表达的丰富性和感染力。
综上所述,杜牧的《及第后寄长安故人》不仅仅是一首简单的抒情诗,更是一次对于个人情感、人生抉择和生活态度的深刻探讨。通过巧妙的结构布局和象征手法,展现了诗人细腻的情感世界和对人生哲理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