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hāng yǒu rén dào chuī xiāo jì
伤友人悼吹箫妓
hēi shān nán miàn gèng wú zhōu mǎ fàng píng shā yè bù shōu |
黑山南面更无州 马放平沙夜不收 |
fēng sòng gū chéng lín wǎn jiǎo yī shēng shēng rù kè xīn chóu |
风送孤城临晚角 一声声入客心愁 |
《伤友人悼吹箫妓》古诗词释义:
杜牧的这首诗《伤友人悼吹箫妓》以凄凉的意境和深沉的情感表达对亡故友人及那位吹箫女的哀思。下面是逐句解释:
1. **黑山南面更无州,马放平沙夜不收。**
- 这句描绘了一片荒凉的场景,用“黑山”作为背景,强调环境的孤独与冷漠。远处的黑山提示出辽阔的空间感,而“南面更无州”则表现了地域的偏远和与世隔绝。接下来的“马放平沙夜不收”进一步展示了这一环境的荒凉。白天放牧的马儿在广阔的沙地上自由奔跑,到了夜晚仍未归家,突显出空间的空旷和时间的无尽,似乎在暗示亡者的孤独与寂寞。
2. **风送孤城临晚角,一声声入客心愁。**
- “风送孤城”继续渲染孤独的氛围,说明城池因地理位置偏远或处于荒野之中而显得格外孤独。在傍晚时分,晚角的笛声或号角声随风传来,给孤城更添一份凄凉。这里的“孤城”象征亡者的孤独处境,而“晚角”则暗示了时间的流逝和哀悼的气氛。最后,“一声声入客心愁”表达了这声音对听者内心造成的沉重情感冲击,将外界的哀悼氛围转化为内心的哀痛与愁绪,直接触动了悼念者的情感深处。
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对自然环境的描绘和情感的细腻捕捉,营造了一种深沉哀悼的氛围,表达了对亡友和亡故女子的深切哀思,同时也寄托了诗人自身的愁绪和对生命无常的感慨。
《伤友人悼吹箫妓》古诗词赏析:
杜牧的这首《伤友人悼吹箫妓》描绘了一幅凄美而哀伤的场景,通过自然景物的描写,巧妙地融入了人物的情感,营造出一种深沉而忧郁的氛围。
首句“黑山南面更无州”似乎在指称地域的辽阔与荒凉,隐含着一种孤独感和边缘化的意味。接下来,“马放平沙夜不收”进一步强调了这一空旷而静谧的环境,夜晚的平沙上,马匹自由地奔跑,没有人为的约束,这种自由在某种程度上也暗示着自由的灵魂在孤独中寻求慰藉。
“风送孤城临晚角,一声声入客心愁”是全诗的核心,通过自然界的风声和城市中传来的晚角声,将听者带入了一个充满愁绪的境地。晚角之声,通常被认为是悼念、哀思的象征,它穿越风,直接击中了远方客人的内心,触动了哀悼之情。这里的“风送”二字,生动地描绘了声音的传播路径,使得原本静止的场景充满了动态感,仿佛哀伤的情绪在空气中流动,无处不在。
整首诗以自然景色为背景,通过听觉的描绘,将读者带入一个充满哀愁的氛围中。自然与情感的交织,不仅展现了作者高超的描绘技巧,也深刻揭示了在广袤天地间,个体情感的孤独与共鸣。杜牧通过这首诗,不仅表达了对友人的深切哀悼,也反映了对生命无常、人世悲欢的深刻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