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简体字 完整注音版
jiǔ rì ( yǐ xià bǔ yí )

九日(以下补遗)

作者:杜牧 
hú shān cuì yù jié méng lóng     hàn màn shuí yóu xī zhào zhōng
湖山翠欲结蒙笼   汗漫谁游夕照中
chū yǔ yàn chú zhī shè rì     xí fēi yīng sǔn shí qiū fēng
初语燕雏知社日   习飞鹰隼识秋风
bō yáo zhū shù qiān xún bá     shān záo jīn líng wàn rèn kōng
波摇珠树千寻拔   山凿金陵万仞空
bù yù dēng lóu gèng huái gǔ     xié yáng jiāng shàng zhèng fēi hóng
不欲登楼更怀古   斜阳江上正飞鸿
juǎn wǔ bǎi èr shí qī
卷五百二十七

《九日(以下补遗)》古诗词释义:

杜牧的《九日》是一首描绘秋日景色和季节变化的诗,下面逐句解释诗的意思:

1. **湖山翠欲结蒙笼, 汗漫谁游夕照中,**
- 这两句描绘了湖光山色在夕阳下呈现出浓郁的翠绿,仿佛要凝结成一片迷蒙的景象。在这美景中,似乎没有人来欣赏,只有夕阳余晖静静洒落。

2. **初语燕雏知社日, 习飞鹰隼识秋风,**
- 燕子的幼雏开始学着叫唤,知道这是社日的来临,标志着季节的变化。鹰隼(一种猛禽)适应了秋风,开始学习飞翔,展现出对季节变换的适应。

3. **波摇珠树千寻拔, 山凿金陵万仞空,**
- 浪波在湖面上摇曳,仿佛千寻之高的珠树在摆动,形象地描绘出湖面波光粼粼、水天一色的景象。山峰仿佛被开凿,留下万仞深的空洞,这种夸张的描述突出了山的高耸。

4. **不欲登楼更怀古, 斜阳江上正飞鸿,**
- 诗人不想登高望远,因为这会让他更加怀古,思绪飘向历史深处。夕阳西下,江面上正有飞鸿(大雁)飞翔,增添了时间的流动感和季节更迭的意象。

综上所述,这首诗通过描绘秋天的湖光山色、动物的季节性变化以及象征性的历史怀旧,展现了杜牧对自然景色的细腻观察和深刻感悟,以及对过往历史的思考。

《九日(以下补遗)》古诗词赏析:

杜牧的《九日》是唐代诗人杜牧创作的一首律诗,标题补遗为“九日”,可能是指他在重阳节这一天所作的诗歌。从给出的补充诗句来看,整首诗描绘了一幅以自然景观为主,辅以季节变化和人文活动的生动画面,展现了作者对自然美的欣赏和对历史的感慨。下面是对这首诗的赏析:

1. **开篇描绘湖山之景**:“湖山翠欲结蒙笼”一句,以“翠欲结蒙笼”描绘出湖山的翠绿欲滴,蒙笼描绘出山色的迷蒙、烟雾缭绕,展现了湖光山色的生动与宁静,为全诗奠定了自然美的基调。

2. **夕阳游人的遐想**:“汗漫谁游夕照中”,此处“汗漫”形容游人广泛、自由自在地游历于夕阳之中,营造出一种超脱、自由的氛围,暗示了作者对自由生活的向往。

3. **季节与自然物象的呼应**:“初语燕雏知社日,习飞鹰隼识秋风”,诗句运用了燕子与鹰隼作为自然物象,对应着社日(古代祭祀土地神的日子)与秋风,巧妙地将季节变化融入诗中,使自然与时间的流逝相呼应,表现出季节更替的自然规律。

4. **波澜壮阔与历史遗迹的对比**:“波摇珠树千寻拔,山凿金陵万仞空”,这里以“波摇珠树”形容湖水的波光粼粼,与“山凿金陵”描绘的山峰高耸对比,不仅展现了自然景观的壮美,也暗含了历史遗迹的深刻。金陵(今南京)在古代是重要的政治、文化中心,这里的对比暗示了历史的深远与现实的景象。

5. **情感与哲思的升华**:“不欲登楼更怀古,斜阳江上正飞鸿”,结尾通过“不欲登楼”表达了作者不想借助楼阁来抒发怀古之情,转而欣赏斜阳江面上飞翔的大雁,引出对时光流逝的感慨和对宁静生活的向往。这一句将情感升华至对宇宙万物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哲思层面。

综上所述,杜牧的《九日》不仅是一首描绘自然美景的诗歌,更通过季节、物象与历史遗迹的对比,表达了对自由、时间、历史与自然之间深刻联系的思考,展现了诗人丰富的想象力和深邃的哲学思考。

杜牧

Copyright © 2023-2023 www.jsxiezuo.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极速写作网。

极速写作网是一个提供作文、网络小说、自媒体、写作素材经验攻略的专业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