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í xuān zhōu yuán chǔ shì yōu jū
题宣州元处士幽居
xī yán yī qìng zhǎng sēng qǐ shù cāng cāng |
西岩一磬长 僧起树苍苍 |
kāi diàn sǎ hán shuǐ sòng jīng fén wǎn xiāng |
开殿洒寒水 诵经焚晚香 |
zhú fēng yún jiàn sàn shān lù yuè yóu guāng |
竹风云渐散 杉露月犹光 |
wú fù zhòng lái cǐ guī zhōu líng xī yáng |
无复重来此 归舟凌夕阳 |
chūn xún cǎi yào wēng guī lù sù chán gōng |
春寻采药翁 归路宿禅宫 |
yún qǐ kè mián chù yuè cán sēng dìng zhōng |
云起客眠处 月残僧定中 |
téng huā shēn dòng shuǐ hú yè mǎn shān fēng |
藤花深洞水 槲叶满山风 |
qīng jìng bù néng zhù cháo cháo cán yuǎn gōng |
清境不能住 朝朝惭远公 |
《题宣州元处士幽居》古诗词释义:
《题宣州元处士幽居》是唐代诗人许浑所作的一首诗,以描绘元处士的幽居环境,展示其生活的静谧与平和为主旨。以下是对每句诗的大致解释:
1. **西岩一磬长,僧起树苍苍。** 这句诗描述了西岩上响起悠长的磬声,随后僧侣从树影掩映中醒来。此处用“长”和“苍苍”分别描绘了磬声的悠长和树影的深沉,营造出一种宁静、深远的氛围。
2. **开殿洒寒水,诵经焚晚香。** 诗人接着描述了僧侣们打开殿门,洒下清凉的泉水,开始诵读经典,并点燃晚香。这一场景展现出僧侣们日常生活的虔诚与清净。
3. **竹风云渐散,杉露月犹光。** 这句诗描绘了竹林中的云雾逐渐消散,杉树上露珠在月光下熠熠生辉。月光与露珠的相互辉映,营造出一种静谧而充满诗意的夜晚景象。
4. **无复重来此,归舟凌夕阳。** 这句表达了不能再回到此处的遗憾,伴随着诗句结束的余晖,仿佛暗示着时光的流逝与离别的情绪。
5. **春寻采药翁,归路宿禅宫。** 这两句诗描述了春天里寻找采药老人的场景,老人在归途的夜晚,可能就宿在了禅宫中。这不仅展现了季节的变化,也体现了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生活方式。
6. **云起客眠处,月残僧定中。** 云朵在旅人休息的地方聚集,月亮在僧侣冥想的寂静中逐渐消逝。这一对比强调了自然与内心平静的和谐。
7. **藤花深洞水,槲叶满山风。** 这句诗描绘了藤蔓花朵在深洞中绽放,山风中满是槲树叶子的飘落,展示出一种自然界的生机与宁静。
8. **清境不能住,朝朝惭远公。** 这句表达了诗人对元处士清幽居所的敬仰与羡慕,但又意识到自己无法完全沉浸于这样的生活,每日都有对元处士的敬仰与惭愧之情。
整首诗通过细腻的描绘,展现了元处士幽居生活的宁静、和谐与神秘,同时也表达了诗人对这种生活的向往与自省。
《题宣州元处士幽居》古诗词赏析:
许浑的这首《题宣州元处士幽居》是一首充满自然美和禅意的诗作,通过对元处士幽居环境的细腻描绘,营造出一种超凡脱俗、宁静致远的氛围。诗中运用了一系列的自然景象和禅修活动的描述,体现了作者对清幽环境和内心宁静的向往。
首联“西岩一磬长,僧起树苍苍”开篇即以一鸣寺钟的声音和晨光中的树木形象,营造出幽静清新的早晨氛围。接着“开殿洒寒水,诵经焚晚香”描绘僧人清晨的禅修生活,水的清寒与香的温润形成对比,体现禅修的内在修为和外在环境的和谐。
“竹风云渐散,杉露月犹光”一句,运用动态和静态结合的手法,竹林、云、风、露珠与月光交织,展现出自然界的宁静之美。而“无复重来此,归舟凌夕阳”则表达了一种淡淡的离愁和对美好时光的眷恋,归舟在夕阳下穿行,画面温馨而略带忧伤。
下片进一步展开对幽居环境的描绘:“春寻采药翁,归路宿禅宫,云起客眠处,月残僧定中”,春天,诗人探寻隐居的老人,归途夜宿禅宫,云起映衬着客人的睡眠,月残照在僧人的冥想之中,这些景象传递出一种和谐共生、身心俱静的生活态度。
最后两联“藤花深洞水,槲叶满山风,清境不能住,朝朝惭远公”则是对幽居环境的进一步描绘,藤花深洞、槲叶满山,清新的自然景观与山风交织,营造出一片远离尘嚣的清静之地。然而,即使如此清幽之地也不能长久停留,每天朝朝暮暮,诗人内心充满对远公(隐士或高僧)的敬仰与愧疚,表现出对隐逸生活的向往和自我反省的深切情感。
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细腻的描绘和深情的抒发,展现了作者对自然美的赞叹和对禅修生活的向往,同时也反映了个人内心世界的探索与反省。诗中对自然景象的描绘,既体现了诗人对美的追求,也反映了其对宁静生活和内心修为的深刻体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