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òng rén zhī rèn qióng zhōu
送人之任邛州
xiè shǒu xié yuán dōng lù zhǎng niǎo téng chuān zhú shì xiāo xiāng |
谢守携猿东路长 袅藤穿竹似潇湘 |
bì shān chū míng xiào qiū yuè hóng shù shēng hán tí xiǎo shuāng |
碧山初暝啸秋月 红树生寒啼晓霜 |
mò shàng chǔ rén jiē zhù mǎ lǐ zhōng bā kè bàn guī xiāng |
陌上楚人皆驻马 里中巴客半归乡 |
xīn zhī yù jiè nán yóu lǚ wèi dào sān shēng kǒng duàn cháng |
心知欲借南游侣 未到三声恐断肠 |
《送人之任邛州》古诗词释义:
这首诗是许浑所作的《送人之任邛州》,详细描绘了送别友人赴任邛州的场景,以及邛州当地的风土人情。诗中的意象丰富,充满了深沉的情感与自然景观的描绘。以下是逐段解释:
1. **谢守携猿东路长, 袅藤穿竹似潇湘**
这句诗描绘了友人离开时,所走的长东路。东路长意味着离别之路的漫长,隐含着对友人未来旅程的担忧与不舍。携带“猿”的形象,通常象征着孤独与悲伤,这里的“猿”可能是友人的随身伴侣,也可能是诗人想象中友人即将独自面对的艰难旅程。与潇湘的比较,增加了诗的意境,潇湘之地通常与诗意的、忧郁的情感相关联,暗示离别之情的深沉与忧郁。
2. **碧山初暝啸秋月, 红树生寒啼晓霜**
这句描绘的是夜晚时分,碧绿的山峰在暮色中显得格外幽静,秋月挂在空中,发出柔和的光辉。山间树木覆盖着霜,映衬出寒冷的气息,红树在霜中显得格外醒目,而树上的鸟儿在清晨的霜降中哀鸣,增添了一抹凄清。整个画面充满了秋日的肃杀与离别的哀愁。
3. **陌上楚人皆驻马, 里中巴客半归乡**
这句描绘了在离别途中,遇到的“楚人”和“巴客”都驻足目送,表现了送别者与被送者之间的深厚情感。在送别之际,即使有别离的痛苦,也能感受到社会上人与人之间互相关怀的温暖。楚地和巴地在中国历史上有丰富的文化内涵,这里用以象征广大民众,通过描述不同地域的人们的反应,强化了离别情绪的普遍性和广泛性。
4. **心知欲借南游侣, 未到三声恐断肠**
最后两句表达了诗人内心的复杂情感。他深知友人即将前往南方旅行(“南游”),但又担心离别带来的痛苦。这里的“三声”可能是指三次的哀鸣或某种特定的信号,诗人预感到友人抵达目的地时的悲伤情绪,担心这可能会引发自己更深的痛苦和哀伤。这句诗以形象化的语言,深刻地表达了对友情与离别的复杂情感。
整首诗通过丰富的意象和情感的层层铺陈,成功地营造了一种离别时的哀愁与深沉的情感氛围,展现了诗人的深厚情感和卓越的文学才华。
《送人之任邛州》古诗词赏析:
许浑的《送人之任邛州》这首诗,以深情细腻的笔触,描绘了一位友人即将前往邛州赴任时的景象与内心情感,充满了对友人前程的关切与祝福。整首诗通过对沿途景物的细腻刻画,不仅展示了邛州地区独特的自然风光,也寓意着对友人未来旅程的祝愿与期待。
首联“谢守携猿东路长,袅藤穿竹似潇湘”描绘了友人出发时的场景,以“谢守”指代友人,仿佛这位友人与古代的文人雅士相提并论,增添了一丝高雅与文人的风骨。伴随着友人的是“猿”和“藤”“竹”的自然元素,这些意象既展现了邛州特有的生态环境,也暗示了友人旅程的孤独与幽静。与潇湘相比,这里可能有更多边远的意味,以及对友人旅程可能面临的孤独与挑战的隐喻。
颔联“碧山初暝啸秋月,红树生寒啼晓霜”进一步渲染了旅途中凄清而略带悲凉的氛围。秋月的皎洁与碧山的宁静形成对比,但“啸”和“啼”两个动词赋予了自然景观以情感,展现了夜晚的孤寂与凄清,同时也可能暗示友人旅程的孤独与面临的挑战。红色的树与霜的结合,更增添了一分寒意和哀愁,营造出一种深秋特有的悲凉感。
颈联“陌上楚人皆驻马,里中巴客半归乡”则转向了人的情感层面。这不仅是对友人即将离开这一现实的描述,也是对友人未来所到之地人文情感的暗示。陌上的“楚人”与“里中”的“巴客”代表着友人即将前往的邛州地区的人文特点,同时也是对友人旅程中可能遇到的人际关系与情感联结的预想。这一联既体现了对友人即将开始新旅程的关怀,也隐含了对友人未来人际交往与情感体验的期待与祝福。
尾联“心知欲借南游侣,未到三声恐断肠”则直抒胸臆,表达了对友人旅程中的孤单与对未来的担忧。在即将出发时,友人或许渴望有旅伴同行,但“未到三声恐断肠”则暗示了对友人旅程中可能出现的孤独与困难的深深忧虑,以及对友人情感状态的关心。这一联的情感表达直接而深刻,充满了对友人的牵挂与祝福。
综上所述,许浑的《送人之任邛州》通过生动的自然景观描绘与情感细腻的表达,不仅展现了邛州地区独特的自然风貌,也传达了对友人未来旅程的深切关怀与祝福,是一首富有情感深度与人文关怀的佳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