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iāo yuán qiū rì jì luò zhōng yǒu rén
郊园秋日寄洛中友人
fēng nuǎn qǔ jiāng huā bàn kāi hū sī jīng kǒu gòng xián bēi |
风暖曲江花半开 忽思京口共衔杯 |
xiāng tán yún jǐn mù shān chū bā shǔ xuě xiāo chūn shuǐ lái |
湘潭云尽暮山出 巴蜀雪消春水来 |
huái yù shàng bēi mí chǔ sāi pěng jīn yóu xiàn lè yàn tái |
怀玉尚悲迷楚塞 捧金犹羡乐燕台 |
jì mén gāo chù jí guī sī lǒng yàn běi fēi shuāng yàn huí |
蓟门高处极归思 陇雁北飞双燕回 |
《郊园秋日寄洛中友人》古诗词释义:
这首诗《郊园秋日寄洛中友人》是唐代诗人许浑所作,表达了一种怀旧和思念的情感。下面逐句解释诗的意思:
1. **风暖曲江花半开**:春风温暖,曲江的花朵已经开了大半。这里提到的“曲江”是唐代长安(今陕西西安)的一条河流,以景色秀丽著称,常被用来描绘春天的景象。
2. **忽思京口共衔杯**:突然怀念起在镇江(古称京口)时与友人共饮的情景。镇江位于长江下游,与长安相隔较远,这里用“京口”指代某个地方,用以表达对过去美好时光的回忆。
3. **湘潭云尽暮山出**:湘潭的云层散尽,傍晚的山峦显现出来。湘潭这里泛指南方的某处,通过描绘日暮景色的变化,进一步推进时间的流逝和情境的转换。
4. **巴蜀雪消春水来**:巴蜀地区的积雪融化,春天的江水开始上涨。巴蜀指的是四川和重庆一带,此处描述春雪融化、江水上涨的景象,反映出季节的变化。
5. **怀玉尚悲迷楚塞**:对怀玉(可能指的是某种珍宝或美玉)的思念还带着对楚塞(古代楚国的边界)的迷惘。这里通过怀玉和楚塞的比喻,表达了诗人对远方朋友的思念和对过往时光的怀恋,同时含有对旅途遥远、行踪迷离的感慨。
6. **捧金犹羡乐燕台**:依然羡慕着在燕台(古代燕国的宫殿)捧着金器的荣华。这句话用了燕台的典故,表达了对过去辉煌时光的向往,同时暗示了对当前境况的不满或失落。
7. **蓟门高处极归思**:在蓟门(可能指蓟门关或古代蓟地)的高处,我达到了思乡的极致。蓟门指的是古代的边防关隘,诗人通过这句表达了对家乡和过去的深切思念。
8. **陇雁北飞双燕回**:陇山上的大雁向北飞去,双燕也已归来。陇山指的是中国的陇山山脉,这里通过描绘雁群和燕子的季节性迁徙,象征着时间的流逝和归乡的渴望,同时也隐含着对朋友的思念和对团聚的期待。
整体上,这首诗通过细腻的自然景观描绘和丰富的象征隐喻,表达了诗人对过去时光的怀念、对远方朋友的思念、以及对故乡的深深眷恋。
《郊园秋日寄洛中友人》古诗词赏析:
许浑的这首《郊园秋日寄洛中友人》是一首典型的抒情寄友诗,通过对自然景色的描绘,以及对友人的思念,表达了诗人深沉的思乡之情和对友情的珍视。全诗结构清晰,层次分明,情感真挚,具有强烈的感染力。以下是对这首诗的赏析:
1. **开篇描绘初春景象**:“风暖曲江花半开”描绘了一幅初春的景象,春风和煦,曲江边的花朵半开半放,展现了一种生机勃勃的景象。这个场景为整首诗定下了温暖、怀旧的情感基调。
2. **引出对京口的回忆**:“忽思京口共衔杯”中“京口”指古代的京口,这里借指友人的所在地,表达了诗人对曾经与友人在京口共同饮酒、欢聚的回忆,充满了对往昔友情的怀念和对当前孤独的感慨。
3. **景物描写与情感交织**:接下来的“湘潭云尽暮山出,巴蜀雪消春水来”描绘了一幅春景图,湘潭的云层散去,露出远处的山峦,巴蜀之地的积雪融化,春水泛滥。这些景物的描写不仅仅是对自然景观的描绘,更是诗人内心情感的投射,通过自然的变化反映出诗人内心情感的波动和对友人的思念。
4. **情感深化**:“怀玉尚悲迷楚塞,捧金犹羡乐燕台”中“怀玉”、“捧金”都具有深厚的象征意义,分别指人才、荣誉等。诗句表达了对人才的重视和对实现个人抱负的向往,同时也含蓄地表达了对现实的无奈与向往美好未来的期待。通过这种对比,诗人的情感进一步深化,既有对过去美好时光的怀念,也有对未来的憧憬和对现实的感慨。
5. **结尾的升华**:“蓟门高处极归思,陇雁北飞双燕回”以辽阔的蓟门和北飞的雁群、燕子为喻,寄托了诗人对远方、对故乡的深深思念。这种思归之情是全诗情感的高潮,也是诗人对友情和故乡的无限眷恋的集中体现。
整首诗通过细腻的景物描写、对往事的回忆、情感的深化以及结尾的升华,构建了一幅幅富有情感的画面,展现了诗人对友情、对自然、对故乡的深沉情感,语言流畅,情感真挚,读来令人感同身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