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ù pǔ jì sì
宿普济寺
tíng jì wēi fēng dòng gāo sōng yùn zì shēng |
庭际微风动 高松韵自生 |
tīng shí wú wù luàn jǐn rì jué shén qīng |
听时无物乱 尽日觉神清 |
qiáng yǔ yōu quán bìng fān xián xì yǔ bìng |
强与幽泉并 翻嫌细雨并 |
fú kōng zēng hè lì guò yǒu hé qín shēng |
拂空增鹤唳 过牖合琴声 |
kuàng fù dāng qiū mù piān yí zài yuè míng |
况复当秋暮 偏宜在月明 |
bù zhī shēn jiàn dǐ xiāo sè yǒu shuí tīng |
不知深涧底 萧瑟有谁听 |
《宿普济寺》古诗词释义:
这首诗《宿普济寺》描绘了一位作者在普济寺过夜时所感受到的静谧、清幽与自然之美的体验。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逐段解释其意思:
1. **庭际微风动,高松韵自生** - 庭院中,微风轻轻吹过,高大的松树仿佛自发地发出了悠扬的乐音。这句诗描绘了夜晚来临,庭院中的微风轻拂松枝,松林随之自发出一种自然的、和谐的声音。
2. **听时无物乱,尽日觉神清** - 听着这松林自生的乐音,心无杂念,白天的纷扰都被排除在外,内心感到异常宁静和清晰。这表明作者在倾听自然声音的同时,也感受到了内心的平静。
3. **强与幽泉并,翻嫌细雨并** - 这两句诗比较了作者对“幽泉”(幽静的泉水声)和“细雨”(细雨声)的不同态度。作者认为,如果能与幽静的泉水声相伴,就远远胜过与细雨声相伴。这里反映出作者对宁静、清澈的声音的偏爱。
4. **拂空增鹤唳,过牖合琴声** - 这两句诗描绘了在宁静的环境中,白鹤的唳叫似乎更加清脆,穿窗而过的琴声也与环境相和谐。这不仅增强了环境的静谧感,也表达了作者对这种和谐自然之声的欣赏。
5. **况复当秋暮,偏宜在月明** - 虽然已经是秋季的傍晚,但在明亮的月光下,这些自然之音变得更加悦耳动听。这里强调了月光下的自然之美的独特魅力。
6. **不知深涧底,萧瑟有谁听** - 最后两句诗以问句的形式表达了对深山峡谷中自然之声无人倾听的感慨。这既是对自然之美的欣赏,也是对孤独、不被理解的反思。
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描绘夜晚在寺院中感受到的自然之音,表达了作者对宁静、和谐生活的向往以及对自然美的深刻感悟。
《宿普济寺》古诗词赏析:
刘得仁的《宿普济寺》这首诗,通过描绘夜晚在普济寺中所感受到的自然与静谧的氛围,展现出一种超然的禅意与内心的宁静。这首诗以“庭际微风动”开篇,将读者带入一个静谧的夜晚,用“高松韵自生”描绘出风中高松自然发出的音响,营造出一种自然与静谧的和谐氛围。接下来,“听时无物乱,尽日觉神清”,说明在如此静谧的环境中,心灵得到了净化,远离了外界的纷扰,达到了内心的宁静与平和。
“强与幽泉并,翻嫌细雨并”这两句通过对比,表现了诗人对自然之美的独特见解,他认为在静谧的夜晚,与幽泉相伴才是最完美的,而细雨则显得有些嘈杂,不适宜在这样静谧的夜晚出现。这种对比不仅展现了诗人对自然美的独到感悟,也体现了他对纯净、宁静之美的追求。
“拂空增鹤唳,过牖合琴声”则进一步渲染了夜晚的静谧与和谐,空中传来鹤的鸣叫,与室内的琴声和谐共处,形成了一种超凡脱俗的美感。这不仅是一种视觉与听觉的双重享受,更是一种精神层面的和谐与统一。
“况复当秋暮,偏宜在月明”,这两句将时间与季节的美结合起来,秋夜的月光洒在静谧的寺庙之上,更增添了一层诗意与情感的深邃,让整个场景充满了浪漫与禅意。
最后,“不知深涧底,萧瑟有谁听”,诗人似乎在问,这样的美丽与宁静是否只有深涧底的生灵能够听见,表达了对自然美景的珍视,以及对能够体验到这种纯净与和谐之美的幸运之感。
整首诗通过细腻的笔触,描绘了一幅夜晚寺庙中静谧、和谐、超然的画面,既展现了自然之美,也体现了诗人内心的平和与对美的深刻感悟。这首诗不仅是一次心灵的洗礼,也是对生活之美的深刻体悟与赞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