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hàng hàn lín dīng xué shì
上翰林丁学士
gāo wén yǔ shèng dé jiē wèi gǔ wú lún |
高文与盛德 皆谓古无伦 |
shèng dài shēng cái zi míng tíng yǒu jiàn chén |
圣代生才子 明庭有谏臣 |
yǐ zhān lóng gǔn jìn jiàn xiàng fèng chí xīn |
已瞻龙衮近 渐向凤池新 |
què yì bō tāo jùn lái shí dǎo yǔ chūn |
却忆波涛郡 来时岛屿春 |
míng yīn shī jù dà jiā shì bù yī pín |
名因诗句大 家似布衣贫 |
céng àn tóu xīn zhóu pín wén jiǎng zhì shēn |
曾暗投新轴 频闻奖滞身 |
zhào yín qīng xī yuè sòng yào zǐ xiá rén |
照吟清夕月 送药紫霞人 |
zhōng jì yī mén guǎn hé yí bù huà lín |
终计依门馆 何疑不化鳞 |
《上翰林丁学士》古诗词释义:
这首诗《上翰林丁学士》由唐代诗人刘得仁所作,表达了诗人对翰林丁学士的敬仰之情以及对自身才能的自信。下面逐段解释诗的含义:
1. **高文与盛德,皆谓古无伦**:指丁学士的文章和品德都是无与伦比的,即使是古代的文人也无法与之相提并论。这是一种极高的赞誉。
2. **圣代生才子,明庭有谏臣**:这里赞颂在圣明的时代,才子辈出,而丁学士作为谏臣,对于朝廷的治理有着积极的贡献,体现了诗人的政治立场和对丁学士价值的认可。
3. **已瞻龙衮近,渐向凤池新**:诗人以“龙衮”(龙袍,象征皇帝或高官)和“凤池”(代指朝廷或官府)来比喻丁学士的职位,暗示丁学士离高位越来越近,同时新官上任,带来新的气象。
4. **却忆波涛郡,来时岛屿春**:这里描绘了诗人与丁学士初识时的情景,可能是在充满挑战的边远地区(“波涛郡”),在春天(象征生机与希望)之际相遇,寄寓了初次见面的美好回忆。
5. **名因诗句大,家似布衣贫**:说明丁学士的名声因他的诗歌而闻名,但家庭生活却相对简朴,这种对比展现了诗人对丁学士才华与谦逊品质的双重欣赏。
6. **曾暗投新轴,频闻奖滞身**:诗人曾默默投递作品给丁学士,期待得到赏识,丁学士不时给予鼓励和支持,表现了丁学士对后辈的提携与鼓励。
7. **照吟清夕月,送药紫霞人**:诗人想象与丁学士共度清幽夜晚,吟诗作对,同时在仙境般的场景中得到丁学士的关怀与帮助,体现了两人深厚的友谊和相互之间的精神交流。
8. **终计依门馆,何疑不化鳞**:最后两句表达了诗人对未来的期待和信心,希望终有一天能够得到丁学士的接纳和指导,认为自己的才华终将得到展现,不会像鱼鳞一般难以改变,暗含对自身才华和丁学士鉴赏力的信任。
整首诗表达了诗人对丁学士才华、品德的崇敬之情,同时也表达了诗人对自己才华的自信以及对丁学士提携和鼓励的感激之情。
《上翰林丁学士》古诗词赏析:
刘得仁的这首诗《上翰林丁学士》是一首典型的自荐诗,充分展现了诗人的才华、品德、志向以及对未来的憧憬。以下是对这首诗的赏析:
1. **主题与情感**:诗的标题“上翰林丁学士”表明了其目的性——向翰林丁学士展示自己的才华和志向,希望得到赏识和任用。整首诗充满了谦逊、渴望以及对高尚道德的追求,同时也流露出对于才华与地位之间的矛盾的自我反思。
2. **文学风格**:诗的结构严谨,语言典雅,通过一系列的对比手法(如“高文与盛德”与“明庭有谏臣”的对比,“波涛郡”与“凤池”的对比,“名因诗句大”与“家似布衣贫”的对比),展现了诗人对自己才华和品德的自信,同时也表达了他对现实处境的无奈和对理想社会的向往。
3. **内容与形象**:
- **才华与道德**:“高文与盛德,皆谓古无伦”赞扬了诗人出众的才华与高尚的品德,表达了对古代君子之风的向往。
- **时代与机遇**:“圣代生才子,明庭有谏臣”指出了诗人身处的时代,希望能得到一个能够展示自己才华的机会。
- **对未来的期待**:“已瞻龙衮近,渐向凤池新”预示着诗人对即将来临的荣耀和权力的渴望,同时也有对更广阔天地的向往。
- **对过去生活的回顾**:“却忆波涛郡,来时岛屿春”通过回忆自己从前的困顿与困境,表达了对曾经艰辛岁月的感慨。
- **对未来的憧憬**:“名因诗句大,家似布衣贫,曾暗投新轴,频闻奖滞身”表达了对通过诗文获得名望、改变现状的期望,同时也说明了对个人境遇的无奈。
- **结语**:“照吟清夕月,送药紫霞人,终计依门馆,何疑不化鳞”以壮丽的自然景象结尾,表达了对未来的美好愿景,同时也暗示了对归隐生活的向往,以及对人生价值的深层次思考。
整体而言,这首诗不仅展现了刘得仁的文学才华,也反映了其深邃的内心世界和对社会、人生的深刻思考。通过对比、回忆、憧憬等多种手法,诗人成功地构建了一个充满张力和情感的文学形象,展现了古代文人士子的典型心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