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hūn guī yuàn
春闺怨
wǔ yuè qīng cháo yè zǐ chén yī zhāo wú fēn zài qīng chén |
五月倾朝谒紫宸 一朝无分在清尘 |
hán xiāng yǐ qù xīng láng wèi yī jǐn wéi sī wù nǚ lín |
含香已去星郎位 衣锦惟思婺女邻 |
zhé yù yě céng wèi sú lì quàn nóng yuán běn shì gēng rén |
折狱也曾为俗吏 劝农元本是耕人 |
zhī jiāng hé shì chóu gōng dào zhǐ yǎng shēng líng shì yǎng shēn |
知将何事酬公道 只养生灵似养身 |
《春闺怨》古诗词释义:
这首诗名为《春闺怨》,由唐代诗人李频所作。全诗以第三人称形式描绘了一位官员(可能是一位冤屈的官员)在宫廷政治中的失意和对自身身份的反思,以及对民间生活的渴望。以下是对每一句的逐段解释:
1. **五月倾朝谒紫宸,一朝无分在清尘**:诗的开篇描述了这位官员在五月的一天,早朝时去拜见皇帝(紫宸为古代宫殿代称),满怀期望。然而,仅仅过了一日,他的仕途就被打入冷宫,被贬斥到偏远的地方(清尘可能是比喻贬官之地的荒凉),象征着人生巨大的转折和失意。
2. **含香已去星郎位,衣锦惟思婺女邻**:"含香"指官员有朝服加身,"星郎位"可能是指天上的星辰,象征官员的高地位,"去"表明失去。"婺女邻"可能是指婺女星的邻近位置,婺女星在古代星象中代表吉祥和富贵,"思"表达的是内心深处的渴望。整句意味着失去高位之后,曾经的荣耀已逝,内心只想着回到过去那种生活的境地。
3. **折狱也曾为俗吏,劝农元本是耕人**:"折狱"指审理案件,"俗吏"可能是对低级官吏的贬称,"劝农"指鼓励农民耕作,"耕人"则是对农民的称呼。这两句表达了这位官员曾经担任过处理民间事务(如司法和农业指导)的低级官员,他的根基和初心在于为民服务。这反映了他对基层生活的怀念和对自己官职转变的反思。
4. **知将何事酬公道,只养生灵似养身**:最后一句是全诗的主旨所在。"酬公道"意味着对公正和公平的渴望,"生灵"在这里指百姓,"似养身"则表达出对百姓生活的关心如同自己的身体健康一样重要。整句表达出官员对于自己仕途不顺的不解,以及对于为公众利益着想的坚定信念,即使在逆境中,他仍坚持着对人民福祉的照顾,如同关心自己的身体一样。这种精神体现出一种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对民众深切的关怀。
总的来说,这首诗通过一个失意官员的内心独白,表达了对往日荣华的怀念、对现实困境的反思,以及对公平公正和百姓福祉的坚定信念,体现了李频深沉的人文关怀和对理想政治的追求。
《春闺怨》古诗词赏析:
《春闺怨》这首诗由唐代诗人李频所作,通过一系列的描述展现了诗人对历史人物、社会现象以及个人价值观的反思与感慨。以下是对这首诗的赏析:
1. **引子与背景**:诗的开篇“五月倾朝谒紫宸”,描绘了一幅古人朝见君王的场景,使用“五月”这一特定季节来增强季节感和时间感,营造出一种历史的厚重感。紫宸代表皇帝的居所,通过“倾朝”一词,形象地展现了古人对皇权的敬畏之情。
2. **转折与对比**:紧接着的“一朝无分在清尘”突出了人物命运的转折,与前句形成鲜明对比。从朝见皇帝到“无分在清尘”,暗示了主人公身份地位的骤降或失落。这种转折表现了人生的无常与命运的不可预测。
3. **情感与反思**:诗中提到了“含香已去星郎位,衣锦惟思婺女邻”,这里用“含香”、“星郎位”等象征性语言,表达了人物曾经的荣耀与地位。然而“已去”二字,以及“惟思”后面的“婺女邻”,暗示了主人公虽曾拥有辉煌,但最终归于平淡或失落,表达了对过去荣耀的怀念与对现实的无奈。
4. **社会角色与身份**:“折狱也曾为俗吏,劝农元本是耕人”两句话,展现了人物多面的身份:既是处理案件的官员(俗吏),也曾在农事中展现才能(耕人)。这反映出诗人对人物多重身份的认同与感慨,同时也体现了对传统社会角色的尊重与思考。
5. **道德与责任**:“知将何事酬公道,只养生灵似养身”最后两句,直击道德与责任的深沉主题。诗人用“公道”与“生灵”来表达对社会公正和民众福祉的深切关注,提出问题“将何事酬公道”,暗示了对社会正义与个人责任的深刻思考。通过“只养生灵似养身”的比喻,强调了对人民福祉的重视,与前文的转折形成呼应,展现了诗人对于个人与社会之间关系的深刻洞察。
综上所述,《春闺怨》不仅展现了诗人对历史人物命运的同情与反思,同时也蕴含了对社会公正、个人身份与责任的深刻思考,以及对人类生存与福祉的关怀。通过丰富的象征与对比手法,这首诗展现了作者深厚的文学功底和对社会人生的独到见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