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ài hé gōng zhǔ hái gōng
太和公主还宫
fáng qiū róng mǎ kǒng lái bēn zhào fā jiāng jūn chū yàn mén |
防秋戎马恐来奔 诏发将军出雁门 |
yáo lǐng duǎn bīng dēng lǒng shǒu dú héng cháng jiàn xiàng hé yuán |
遥领短兵登陇首 独横长剑向河源 |
yōu yáng luò rì huáng yún dòng cāng mǎng yīn fēng bái cǎo fān |
悠扬落日黄云动 苍莽阴风白草翻 |
ruò zòng gān gē gēng shēn rù yīng wén shōu dé dào kūn lún |
若纵干戈更深入 应闻收得到昆仑 |
《太和公主还宫》古诗词释义:
标题:《太和公主还宫》是唐代诗人李频创作的一首五言律诗。这首诗描绘了一位公主归来皇宫的壮观景象,并在其中融入了国家安宁、战事、边境安全等主题。逐段解释如下:
**首联:防秋戎马恐来奔,诏发将军出雁门。**
"防秋"是古代汉族军队在秋季防备边疆敌人侵犯的活动。"戎马"代表战马,这里象征可能的敌军。"诏发"意味着皇帝的命令,"将军出雁门"是指将军奉诏从雁门关出发,准备抵抗可能的入侵。这两句诗展示了边境的紧张局势和军事行动的紧迫性。
**颔联:遥领短兵登陇首,独横长剑向河源。**
"遥领短兵"是说将军遥指或提前布置好轻兵,在边防要地待命。"登陇首"可能指的是登上高山或边疆的高地,以更清楚地观察局势。"独横长剑向河源"则描述了将军一人持剑,面向河流的源头,既展现出其孤勇和决心,也预示着他们可能将要面对的艰巨挑战。
**颈联:悠扬落日黄云动,苍莽阴风白草翻。**
"悠扬落日"描绘了夕阳的美景,同时也有岁月流逝、日复一日的意味。"黄云动"暗示着天边有烟尘或尘土飞扬,可能是战事临近的象征。"苍莽阴风"形容了一种肃穆、紧张的气氛,"白草翻"则可能指风吹动着草原上的白草,进一步渲染出一种严峻的战场氛围。
**尾联:若纵干戈更深入,应闻收得到昆仑。**
"若纵干戈更深入"意味着如果继续放任战争深入,那么可能会有更严重的后果。"收得到昆仑"可能是指能够控制住战局,甚至收复辽阔的土地,尤其是可能指的是昆仑山脉,这里象征着领土的广袤和战争的深远影响。整句诗表明了对和平与国家稳定的重要性的强调,以及对战胜敌人、保家卫国的决心。
整首诗通过描绘紧张的边防局势、将军的英勇形象以及战争与和平的对比,展现了对国家安全和稳定的深刻关注,以及诗人对战争的审慎态度和对和平的向往。
《太和公主还宫》古诗词赏析:
这首诗《太和公主还宫》是唐代诗人李频创作的,通过描写一场军事行动的场景,表现了战争的紧张与英雄气概。从诗题“太和公主还宫”来看,或许这首诗背后涉及的是一段历史故事,可能描绘了保护公主返回皇宫、保卫家园的情节。让我们一起来赏析:
1. **开篇的“防秋戎马恐来奔”**,开篇即营造了战争的背景,暗示敌军的威胁,为接下来的军事行动提供了背景。这里的“防秋”是古代军事用语,指秋季进行的防守演练或备战。
2. **“诏发将军出雁门”**,皇帝下诏,将军率军出征雁门关,点明了行动的决策者和出发地。雁门关在古代是中国北部边防的重要关隘,体现了军事行动的重要性。
3. **“遥领短兵登陇首”**,将军远征,带着士兵们登上高高的陇山,展现了一种艰苦卓绝的军事行动。这里的“短兵”可能指短兵器,暗示行动的隐蔽或近距离作战。
4. **“独横长剑向河源”**,将军一人横剑在手,直指河源,这既是一种英雄的气势展现,也表达了对敌人坚定的威慑力。长剑指向河源,似乎也有象征意义,或许意味着是向着水源(生命之源)进发,象征着生命的坚持和战争的必要性。
5. **“悠扬落日黄云动”**,描绘了黄昏时分的景象,夕阳下,黄云随风飘动,既营造了战争前的紧张气氛,也增添了画面的壮丽感。这一景象的描绘,为紧张的军事行动增添了一抹悲壮的美。
6. **“苍莽阴风白草翻”**,随后的景象转为阴冷,风起云涌,白草被风吹得翻滚。这不仅是自然环境的描述,也暗示了战争的残酷与无情,以及战士们面临的艰难挑战。
7. **“若纵干戈更深入,应闻收得到昆仑”**,最后两句表达了如果战事继续深入,最终将抵达昆仑山的可能。昆仑山在中国古代被视为神山,象征着极远之地。这里不仅是对战争胜利的期待,也是对敌人彻底击败的决心和对国土安全的保障。
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描绘一场军事行动的全过程,展现了战争的紧张氛围、英雄的英勇气概以及对国家和家园的深切守护之情。它既是对历史事件的诗意再现,也反映了唐代文学中对国家、民族和英雄主义的普遍推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