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ǎn huái xiàn mén xià xiàng gōng
感怀献门下相公
guān mén nán běi zá róng yí cǎo mù qiū lái jí chū shī |
关门南北杂戎夷 草木秋来即出师 |
luò rì fēng shā zhǎng míng zǎo qióng dōng yǔ xuě zhuǎn chūn chí |
落日风沙长暝早 穷冬雨雪转春迟 |
shān tóu hòu huǒ gū míng hòu xīng wài háng rén sì jué shí |
山头堠火孤明后 星外行人四绝时 |
zì gǔ biān gōng hé bù lì hàn jiā zhōng wài zì xiāng yí |
自古边功何不立 汉家中外自相疑 |
《感怀献门下相公》古诗词释义:
《感怀献门下相公》是唐代诗人李频创作的一首诗,主要表达了对边疆战争与社会现状的感怀。以下是对这首诗的逐句解释:
1. **关门南北杂戎夷,草木秋来即出师。** 关门指的是边境,这里指代的是国家的边境。南北杂戎夷,指的是边疆地区混杂着不同的少数民族,这里泛指边疆的敌人或敌对势力。草木秋来即出师,秋天到来时,草木凋零,象征着战争的准备和开始,军队集结备战。
2. **落日风沙长暝早,穷冬雨雪转春迟。** 落日风沙长暝早,描述了傍晚时分,风沙四起,天色提前变暗,象征战争的残酷与急迫。穷冬雨雪转春迟,指在寒冷的冬天,雨雪不停,使得春天的来临变得缓慢,暗示战事连绵,改变了季节的更替,也象征着战争的持久和对民众生活的影响。
3. **山头堠火孤明后,星外行人四绝时。** 山头堠火,指的是边境上用来传递信息的烽火台发出的火光。孤明后,暗示烽火台只在特定时刻才会点燃,用来向朝廷报告边疆的状况。星外行人四绝时,指夜晚在星空中遥望,边疆上的人们已无法进行正常的生活与往来,四绝时,指的是时间在战争中被截断,人们的生活被彻底扰乱。
4. **自古边功何不立,汉家中外自相疑。** 自古边功何不立,意味着从古至今,国家在边疆的功绩和防御措施并未得到妥善建立或加强,面对外敌的威胁显得无力。汉家中外自相疑,暗示国家内部对于边疆政策和对外关系存在猜疑和不信任,这种内部的分裂和猜忌削弱了国家对外抵御的能力和决心。
综上所述,这首诗表达了诗人对边疆战争的忧虑、对社会现状的批判,以及对国家统一和安定的渴望。通过描绘战争的残酷、季节的紊乱、边疆的紧张气氛,以及内部的不信任,诗人在字里行间流露出对和平与团结的向往。
《感怀献门下相公》古诗词赏析:
《感怀献门下相公》是唐代诗人李频创作的一首深沉而富含哲理的边塞诗。这首诗通过描绘边关的荒凉与动荡,以及对外族的防御,表达了对国家边防政策的深思与忧虑。以下是对这首诗的赏析:
### 首联:“关门南北杂戎夷, 草木秋来即出师。”
这一联开篇即以边关的动荡和战事的频繁为背景,描绘了一幅边境常年充满紧张与战备景象的画面。南北杂居的异族与草木的秋末肃杀,共同构成了一种既静谧又充满隐喻的气氛,预示着战事随时可能爆发。通过“草木秋来即出师”这一细节,诗人暗示了边防战事的不确定性和随时可能出现的紧急情况。
### 颔联:“落日风沙长暝早, 穷冬雨雪转春迟。”
颔联进一步描绘了边关的自然环境,将日夜更替和四季变换与边防的紧张局势相交织,营造出一种既孤寂又充满紧迫感的氛围。落日后的风沙带来的是长久的昏暗,而冬天的雨雪似乎也延长了季节的转换,暗示了边防线上时间的缓慢与行动的艰难,同时也隐喻了战争对于正常生活的破坏。
### 颈联:“山头堠火孤明后, 星外行人四绝时。”
颈联通过山头烽火的孤明和星外行人的断绝,进一步强化了边防的孤立无援和通讯的中断。烽火作为边防通讯的重要手段,在此处却显得异常孤立,象征着边防信息的阻隔和外界的隔绝。行人的断绝则意味着边境线上人烟稀少,战事的紧张和边境生活的艰难。
### 尾联:“自古边功何不立, 汉家中外自相疑。”
尾联是全诗的主旨所在,诗人通过追问自古以来边防的功绩为何难以建立,以及汉家(指唐朝)内部对边防政策的疑虑,表达了对国家边防政策的反思和对和平稳定的向往。这一联不仅揭示了边关的困难和挑战,也触及了更深层次的国家政策和民族安全的议题,反映了诗人对边防和国家统一的深切忧虑。
整体而言,这首诗以边关的自然环境和战事背景为载体,巧妙地融合了自然描写与社会反思,既描绘了边防的艰苦与挑战,也表达了诗人对和平与国家统一的深沉渴望。通过细腻的笔触和深刻的主题,展现了李频作为唐代诗人独特的艺术风格和思想深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