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èng hé lǔ wàng qiáo rén shí yǒng 。 qiáo dān
奉和鲁望樵人十咏。樵担
yāo jiān chā dà kē zhí rù shēn xī lǐ |
腰间插大柯 直入深溪里 |
kōng lín fá yī shēng yōu niǎo xiāng hū qǐ |
空林伐一声 幽鸟相呼起 |
dào shù qù lǐ fù qīng cháo tí mù mèi |
倒树去李父 倾巢啼木魅 |
bù zhī zhàng yuè zhě chú hài shuí rú cǐ |
不知仗钺者 除害谁如此 |
《奉和鲁望樵人十咏。樵担》古诗词释义:
皮日休的《奉和鲁望樵人十咏·樵担》通过生动的描写,展现了樵夫在深山密林中的生活场景,充满了浓郁的田园气息与自然之美。让我们逐段解释这首诗的含义:
### 腰间插大柯, 直入深溪里, 空林伐一声, 幽鸟相呼起,
- **腰间插大柯, 直入深溪里,** 樵夫腰间挂着粗大的斧头,毅然决然地深入幽深的溪流之中。这句话描绘了樵夫勇敢无畏,对山林深处充满探索和挑战的勇气。
- **空林伐一声, 幽鸟相呼起,** 在空旷的森林中,樵夫发出一声砍伐的声音,这声音打破了宁静,引来林中的幽鸟相互呼唤。这里体现了人与自然和谐共存的景象,声音的传散唤醒了沉寂的森林生命。
### 倒树去李父, 倾巢啼木魅,
- **倒树去李父,** 在砍伐过程中,倒下的树木需要被移除,李父可能指的是被砍伐的树木,也可能是比喻为自然界的某个具体形象或象征。这里的“倒树”体现了伐木的必要性,同时也反映出自然界的变化与人与自然的互动。
- **倾巢啼木魅,** 木魅在这里可能象征着森林中的某种神灵或自然界的守护者,当树木被砍伐时,它们可能发出哀鸣,这是对自然破坏的象征性反应,也体现了作者对自然破坏的惋惜之情。
### 不知仗钺者, 除害谁如此,
- **不知仗钺者,** 这里“钺”是古代的兵器,借喻为权力的象征。诗句表达了一种对未知的探索者(可能是刀斧手,也可能是作者心中的某种精神)的赞美,他们能够保护森林,除去破坏自然的“害”(可能是指不合理的砍伐行为)。
- **除害谁如此,** 这句话表达了对这种除害者(可能是保护森林的人或者自然界的守护者)的崇高敬意。作者感叹,能如此清除破坏、保护自然的行动,世间能有几人做到。
这首诗通过生动的描绘和比喻,不仅展现了自然界的美丽与和谐,也表达了作者对人类与自然关系的深入思考,以及对那些为保护自然环境付出努力的人们的赞美和敬意。
《奉和鲁望樵人十咏。樵担》古诗词赏析:
皮日休的《奉和鲁望樵人十咏·樵担》是一首描绘自然风光与农耕生活的诗作,通过诗人的细腻笔触,展现了樵夫在深山密林中劳作的场景,展现了人与自然和谐共存的美妙画面。以下是对这首诗的赏析:
1. **形象描绘**:诗的首句“腰间插大柯,直入深溪里”,形象地描绘了樵夫手持长木头,踏入深邃的溪谷,展现了一种深沉而坚定的劳动状态。这种劳动既反映了人与自然的密切联系,也体现了劳动者对自然环境的深刻理解和适应。
2. **音韵之美**:接下来的“空林伐一声,幽鸟相呼起”,通过“伐”声与“呼”声的对比,营造了寂静中的一丝生动。伐木声打破了森林的寂静,而随之而起的鸟叫声,则是自然界的和谐回响。这种音韵的转换,增强了诗的节奏感和韵律美,让人仿佛能听到诗中所描绘的场景。
3. **自然与情感**:诗中的“倒树去李父,倾巢啼木魅”描绘了在砍伐过程中对可能遭遇的自然生灵的尊重和同情。这里不仅体现了对自然界生灵的保护意识,也反映了诗人对劳动环境中人与自然关系的深刻思考。通过“李父”“木魅”的比喻,诗人用浪漫主义的手法,赋予了自然环境中的事物以生命和情感,增强了作品的人文关怀。
4. **道德与理想**:“不知仗钺者,除害谁如此”,这一句既是对现实中保护自然环境、维护和谐秩序的呼吁,也是对理想中的公正与正义的向往。在诗人的笔下,似乎有一双公正的眼睛在审视着这个世界,渴望着真正的保护者出现,去解决人与自然之间的冲突,维护一个和谐共生的世界。
总之,皮日休的《奉和鲁望樵人十咏·樵担》不仅是一首描绘自然风光的诗作,更是一首寄托了诗人对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理想境界的向往和呼吁。通过形象的描绘、音韵的构建、情感的抒发以及对道德与理想的追求,这首诗展现了一种深邃而丰富的美学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