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èng hé lǔ wàng xiè huì jù yú zhī bàn
奉和鲁望谢惠巨鱼之半
gòng lǎo lín quán rěn zàn fēn cǐ shēng yīng bù shí huí wén |
共老林泉忍暂分 此生应不识回文 |
jǐ méi zhú sì sòng dé yào yī chéng chái chē yíng shǎo jūn |
几枚竹笥送德曜 一乘柴车迎少君 |
jǔ àn pǐn duō yuán jiàn yào chéng jiā shì shǎo wèi xī yún |
举案品多缘涧药 承家事少为溪云 |
jū rán zì shì yōu rén shì zhé mò jiào tā sūn shòu wén |
居然自是幽人事 辄莫教他孙寿闻 |
《奉和鲁望谢惠巨鱼之半》古诗词释义:
这首诗是皮日休为回应友人(鲁望)赠送巨鱼之一半而作的和诗,以下是对每一句的解释:
1."共老林泉忍暂分,此生应不识回文":这句话表达的是与友人共同度过晚年,希望能在山林中共同老去的愿望。"共老林泉"表达了一种自然、淡泊的生活理想,"忍暂分"则显示了面对暂时分别的无奈和不舍。"应不识回文"中的"回文"可能指的是古代的一种文字游戏,即从不同方向读都能读出完整句子的文体。此处可能意在表达诗人认为自己这一生可能不会涉猎这种复杂的文字游戏,或者说,这样细腻的游戏与自己简朴的生活格格不入。
2."几枚竹笥送德曜,一乘柴车迎少君":这一句描述了用竹编的箱子(竹笥)装着一些物品送给了德曜,而用简陋的木车接迎着少君。"德曜"和"少君"可能是诗中提及的两位友人或人物。这里通过具体的物品和交通方式的描述,反映了对友人的深情厚谊,同时也体现了简朴的生活方式。
3."举案品多缘涧药":这句话可能在描述准备饮食时,取用了山涧中的草药来增益食物的口感或营养。"举案"可能指的是在桌面上举起来的饮食,"品多"意味着饮食的种类丰富,"涧药"则暗示了山涧中的草药为食物增添了一种自然和健康的元素。
4."承家事少为溪云":这里表达的是处理家务事务时,可能使用了轻柔如溪云的方式,既保持了家庭的和谐,又体现了对生活细节的细致和尊重。"少"可能在强调这种处理方式的恰到好处,不繁重、不张扬。
5."居然自是幽人事,辄莫教他孙寿闻":这一句表达了对这种幽静、深邃的生活方式的赞美和推崇,"居然"表示这种生活方式是自然而然、不可避免的,"幽人事"指的是与自然和谐共处,心灵宁静的活动。"辄莫教他孙寿闻"则可能是告诫或者隐含了一种意愿,不让外界(可能是指世俗的、喧嚣的环境)影响或破坏这种平静、高雅的生活方式。
整首诗通过具体的场景和细节,表达了诗人与友人之间的深厚友谊,以及对自然、简朴生活的向往和追求。
《奉和鲁望谢惠巨鱼之半》古诗词赏析:
皮日休的《奉和鲁望谢惠巨鱼之半》是一首七言古体诗,对皮日休的这首诗的赏析需要从几个方面入手:内容、情感、手法、风格等。
### 内容
这首诗通过谢惠巨鱼之半的情节,表达了作者与友人之间深厚的情谊以及对隐逸生活的向往。诗中的“老林泉”、“回文”、“竹笥”、“柴车”、“涧药”、“溪云”等意象,都展现了自然、静谧、悠远的隐逸生活场景。从内容上看,这首诗侧重于情感的表达和隐逸生活的描述,表现了作者对现实社会的逃避与对理想生活的追求。
### 情感
诗中流露出的是一种淡泊名利、向往自然宁静生活的深情。通过“共老林泉忍暂分”的诗句,可以看出作者对与友人共度隐居生活的渴望。而“此生应不识回文”则暗含了对纷繁复杂世事的厌倦和对简单、纯净生活的向往。整个诗篇的情感细腻而深沉,既有对友情的珍惜,也有对自然美景的赞美,还有对理想生活的憧憬。
### 手法
1. **象征与隐喻**:诗中大量运用自然意象来表达情感和主题,如“竹笥”象征着朴素、实用的生活用品,“柴车”代表简朴的交通工具,这些都隐喻了作者追求的简朴、自然的生活方式。
2. **对仗与押韵**:在语言上,诗采用了对仗的形式,如“几枚竹笥送德曜,一乘柴车迎少君”,形成了音韵的和谐与美感。
3. **借古讽今**:通过“居然自是幽人事,辄莫教他孙寿闻”这样的句子,皮日休借古人的故事,含蓄地表达了对当时社会风气的不满,同时肯定了隐逸生活的价值。
### 风格
皮日休的这首诗风格清新自然,语言简练而富有韵味,展现了其独特的文学风格。通过对自然景物和隐逸生活的描绘,诗作表达了对世俗功利的超越和对精神自由的追求,体现了晚唐文人在社会变迁中的精神状态和思想情感。
综上所述,皮日休的《奉和鲁望谢惠巨鱼之半》不仅在内容上描绘了一幅宁静自然、远离尘嚣的隐逸生活画卷,而且在情感表达上深沉细腻,手法上运用了象征、对仗、借古讽今等多种艺术手法,整体上体现了作者对理想生活的向往和对现实社会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