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简体字 完整注音版
zuì zhōng ǒu zuò chéng lǔ wàng

醉中偶作呈鲁望

作者:皮日休 
sì suǒ shuāng fēng jì bù kāi     yōu rén zhōng yè dú péi huí
寺锁双峰寂不开   幽人中夜独裴回
chí wén dài yuè pù jīn diàn     lián duǒ hán fēng dòng yù bēi
池文带月铺金簟   莲朵含风动玉杯
wǎng wǎng zhú shāo yáo fěi cuì     shí shí shān zi zhì méi tái
往往竹梢摇翡翠   时时杉子掷莓苔
kě lián cǐ jì shuí céng jiàn     wéi yǒu zhī gōng jǐn kàn lái
可怜此际谁曾见   唯有支公尽看来

《醉中偶作呈鲁望》古诗词释义:

《醉中偶作呈鲁望》这首诗,皮日休以自己醉酒后的独特视角和感受,描绘了一个静谧而幽深的寺院场景,同时表达了对孤独和寂静的深刻体验。以下是对这首诗每一句的大意解析:

1. **寺锁双峰寂不开, 幽人中夜独裴回**
这句诗描绘了寺院被锁,周围双峰寂静,唯有一夜孤独的行者在其中徘徊。这里的“幽人”指的是隐士或独自寻访的诗人,强调了夜晚的静谧和环境的孤寂。

2. **池文带月铺金簟, 莲朵含风动玉杯**
这句描述了月光下的池塘波纹如金丝席铺开,莲花在微风中轻轻摇曳,仿佛玉杯在轻轻晃动。这里运用了比喻和想象,将静止的池面和莲朵动态化,营造出一种梦幻般的氛围。

3. **往往竹梢摇翡翠, 时时杉子掷莓苔**
这句诗通过竹梢的摇曳和杉子掉落莓苔的描绘,进一步渲染了夜晚的寂静和自然界的动态。竹梢轻摇像是翡翠在舞动,杉子掉落的声音在静夜里清晰可闻,增添了自然的生机与活力。

4. **可怜此际谁曾见, 唯有支公尽看来**
最后一句表达了诗人对这种寂静美好时刻的感叹,认为在这样的时刻,除了诗人自己外,恐怕没有其他人能够看到或感受到这份静谧与美好。这里的“支公”可能是指一位隐士或者诗人,象征着知音或懂得欣赏这份宁静的智慧之人。

整首诗通过丰富的自然描写和情感表达,展现了作者在醉酒后的独特体验和对自然、孤独的深刻感受,同时表达了对知音和美好时刻的珍视。

《醉中偶作呈鲁望》古诗词赏析:

皮日休的这首《醉中偶作呈鲁望》是一首描绘幽静寺庙环境的诗作,充满了隐逸与自然的和谐之美,同时也体现了作者对于宁静生活的向往和对自然美景的独到欣赏。以下是对这首诗的赏析:

1. **意境营造**:诗一开始以“寺锁双峰寂不开”开篇,简洁有力地描绘出一座被群山环绕的古寺在夜晚的寂静中显得异常沉寂,似乎连大自然的声响都被这份静谧所覆盖。这种静寂的氛围为全诗奠定了基调,预示着接下来将要展现的是一种远离尘嚣、与世隔绝的意境。

2. **视觉与听觉的结合**:接下来的诗句通过视觉与听觉的描绘,进一步丰富了诗的意境。“幽人中夜独裴回”描绘了作者在深夜中独自在寺内徘徊的情景,暗含一种孤独而深思的意味。“池文带月铺金簟”和“莲朵含风动玉杯”则是通过对月光洒在池水表面形成金光闪烁的动态效果以及微风中莲叶与花的轻摆,呈现出一种动态与静态相结合的美丽景象,同时也暗示了一种清幽而又高洁的环境。

3. **自然界的动态与静态**:“往往竹梢摇翡翠,时时杉子掷莓苔”这两句通过动态的竹梢与杉子与静态的翡翠、莓苔之间的对比,进一步展现了自然界的生机与和谐。翡翠和莓苔在视觉上形成鲜明的色彩对比,而竹梢与杉子的摇动则带来了一种动态的美感,整个画面显得既静谧又富有活力。

4. **情感的表达**:“可怜此际谁曾见,唯有支公尽看来”这两句表达了作者对于眼前美景的感慨,同时也暗含了一种与自然对话、与历史对话的情感。这里的“支公”可能指的是作者对历史或自然中某个与他心灵相契的智者或先贤的想象,暗示了作者在自然美景面前的自我反思和对更高精神境界的追求。

总体而言,这首诗通过细腻的笔触描绘了一幅深山古寺中月夜美景的画卷,将自然之美与内心情感融为一体,体现了诗人对于宁静、和谐生活的向往和对自然美的深刻感悟。

皮日休

Copyright © 2023-2023 www.jsxiezuo.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极速写作网。

极速写作网是一个提供作文、网络小说、自媒体、写作素材经验攻略的专业网站。

  1. 1
  2. 2
  3. 3
  4. 4
  5. 5
  6. 6
  7. 7
/ 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