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èng hé lǔ wàng zǎo qiū wú tǐ cì yùn
奉和鲁望早秋吴体次韵
shí kū dōu mén bǎng shàng chén gài guān zhōng shì wǔ hú rén |
十哭都门榜上尘 盖棺终是五湖人 |
shēng qián yǒu dí wéi dān guì méi hòu wú jiā zhǐ bái píng . ruò xià zhǎn xīn xǐng chù yuè |
生前有敌唯丹桂 没后无家只白苹.箬下斩新醒处月 |
jiāng nán yī jiù yǒng lái chūn zhī jūn jīng shuǎng yīng wú jìn |
江南依旧咏来春 知君精爽应无尽 |
bì zài fēng dōu sòng dì chén |
必在酆都颂帝晨 |
《奉和鲁望早秋吴体次韵》古诗词释义:
皮日休的这首《奉和鲁望早秋吴体次韵》蕴含了深厚的情感与深邃的哲思。以下是对每句诗的逐段解释:
1. **十哭都门榜上尘,盖棺终是五湖人**:这一句“十哭都门榜上尘”暗指在科举考场的失败,暗示作者经历了多次科举考试却未能如愿,如同尘土被风吹散,黯然失意。而“盖棺终是五湖人”则表达了一种人生终局的悲凉,意为作者最终未能在仕途上取得成功,只能以五湖(泛指隐逸的生活)为终,蕴含了一种对功名未遂的无奈与遗憾。
2. **生前有敌唯丹桂,没后无家只白苹**:这句诗意深刻,前半句“生前有敌唯丹桂”象征着在生前他遇到了种种挑战与困难,这些挑战像“丹桂”一样珍贵而难以攀越,暗指追求理想过程中的艰辛与挑战。后半句“没后无家只白苹”则是在表达去世后,他的家园(象征着事业和地位)已不复存在,只剩下了“白苹”这一象征着清白和孤独的意象,暗示了他一生的奋斗最终没有得到足够的社会认可与支持。
3. **箬下斩新醒处月,江南依旧咏来春**:这句诗描绘了作者对过往生活的怀念与感慨。“箬下”可能是指箬溪,这里用以象征过去的美好时光。前半句“斩新醒处月”指作者在某个地方或时刻,感受到了新生与希望,如同月光下的新生。后半句“江南依旧咏来春”则表示江南的春天仍旧美丽,而这种美好既是自然的,也是对作者过去生活美好回忆的延续。这一对比中,既有对过去美好时光的怀念,也隐含了对现状或未来的憧憬与希望。
4. **知君精爽应无尽,必在酆都颂帝晨**:最后两句表达了对作者精神与灵魂的敬仰与期待。“知君精爽应无尽”表明作者相信在逝去之后,灵魂或精神的力量依然存在,不会消散。而“必在酆都颂帝晨”则可能指作者在死后希望能在酆都(古代传说中阴间的别称)之地,颂扬(赞美)或继续为帝晨(帝王之晨,可能隐喻光明与美好的时代)服务或献身。这体现了作者对生命的无限追求与对未来的乐观态度。
整体上,这首诗是对一位未能在世时实现其理想与抱负的文人的一次深情悼念,同时也表达了对生命意义的深刻思考与对未来的美好愿景。
《奉和鲁望早秋吴体次韵》古诗词赏析:
这首诗由皮日休所作,名为《奉和鲁望早秋吴体次韵》,是一首和韵诗,借以表达对逝者鲁望的深切哀思与缅怀。以下是对这首诗的赏析:
**首联**:“十哭都门榜上尘, 盖棺终是五湖人”
此联以“十哭”开篇,暗示鲁望离世后的哀痛之深,即便是那些曾经在都门列榜之上的才子,亦能以“五湖人”(泛指文人)的身份,感受到鲁望之去的悲凉。十哭和五湖,都带有浓厚的文化意味,形象地表达了鲁望在文坛的地位以及他离世后文人圈的哀悼之情。
**颔联**:“生前有敌唯丹桂, 没后无家只白苹”
“丹桂”在这里象征着鲁望生前的才能和成就,因为他曾与“丹桂”并列,隐喻他的才华如丹桂一般灿烂。然而,在他去世之后,“白苹”只作为他后人或遗物的象征,形象地表现了鲁望去世后,他的才华与影响力并未随着他的离世而消逝,而是如同白苹一样,成为一种精神与文化的象征。
**颈联**:“箬下斩新醒处月, 江南依旧咏来春”
“箬下”泛指隐居之地,此处可能是作者借以表达鲁望在世时的生活状态或其作品中所展现的隐逸情怀。醒处月暗示鲁望作品中的思想深度与诗意之美。而“江南依旧咏来春”则进一步强化了鲁望作品如同春天般带给人们美好与希望的意境,他的作品即使在去世后依然在江南被传唱,表明他的文学遗产永存。
**尾联**:“知君精爽应无尽, 必在酆都颂帝晨”
“精爽”指鲁望的精神与灵魂,此联表达了作者对于鲁望精神不死、永存于世的信念。酆都,古代传说中的幽冥之地,这里是诗人想象鲁望的灵魂得以安息之所。颂帝晨则暗示鲁望的精神与作品将在未来的时光中被不断传颂,就像黎明之光,照亮后世的文学之路。
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对鲁望生前与身后状态的描述,深情地表达了对这位文人的怀念与敬仰,同时也暗示了鲁望作品对于后世文人的影响与启示。皮日休巧妙地运用了典故和意象,使得这首诗既具文学性,又蕴含深厚的文化内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