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iū sī
秋思
hǎo niǎo wú è shēng rén shòu kěn kuáng shì |
好鸟无恶声 仁兽肯狂噬 |
níng jiào yīng wǔ yǎ bù qiǎn qí lín xì |
宁教鹦鹉哑 不遣麒麟细 |
rén rén yǔ yǔ mò wéi guān lì yǔ shì |
人人语与默 唯观利与势 |
ài huǐ yì zì zāo yǎn bàng zhōng shī jì |
爱毁亦自遭 掩谤终失计 |
《秋思》古诗词释义:
这首《秋思》是唐代诗人司空图的一首富有深意的诗。它通过描绘自然界中的鸟兽与社会人类的对比,表达了对人性和社会现象的思考。下面逐段解释其意思:
1. **好鸟无恶声,仁兽肯狂噬** - 这两句将“好鸟”和“仁兽”与“恶声”和“狂噬”形成鲜明对比。好鸟不会发出恶声,仁兽不会无理地攻击,这象征着自然界的和谐与善良。作者以此引出下文对人类社会的反思。
2. **宁教鹦鹉哑,不遣麒麟细** - 这里的“鹦鹉”和“麒麟”作为比喻,强调在社会中应该保持自身品德的纯净,不盲目模仿他人,也不为追求细微的荣誉而扭曲自己的本性。鹦鹉哑指的是保持自身道德的沉默,不被外界评价所动摇;麒麟细则是指避免为了小小的荣誉或利益而失去大的原则。
3. **人人语与默,唯观利与势** - 人类在交流中,有的选择言语表达,有的选择沉默。作者指出,这种选择往往取决于个人的利益和权力的考量。这反映了在社会中,人们往往更关注短期的利益和权力的获取,而不是长远的价值和道德。
4. **爱毁亦自遭,掩谤终失计** - 这两句强调了对他人评价和批评的态度。爱批评别人的人最终也会受到批评,而试图掩盖诽谤的人,最终会陷入更深的困境。这说明了人们在处理与他人的关系时,应当采取更加成熟和理性的态度,不应过度关注负面评价,也不应采取逃避和掩盖的策略。
总体而言,这首诗通过自然界的形象与人类社会的对比,探讨了道德、人性、社会关系等深层次的议题,鼓励人们在面对社会的复杂性时,保持内心的纯净和对真理的追求。
《秋思》古诗词赏析:
司空图的《秋思》并非一首典型的诗歌作品,而是以七言古风形式表达的哲理诗。诗中通过一系列比喻和对比,探讨了人性、道德与社会现象之间的关系。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角度来赏析这首诗:
1. **道德与行为**:首句“好鸟无恶声, 仁兽肯狂噬”将鸟儿的“无恶声”和仁兽的“不狂噬”作为道德行为的典范,强调了行为与道德品质的关联。作者通过自然界的现象隐喻人类应具备的仁慈与克制。
2. **社会角色与个性**:“宁教鹦鹉哑, 不遣麒麟细”这两句通过鹦鹉和麒麟的对比,表达了对不同社会角色的期望。鹦鹉被比喻为随波逐流、容易受到外界影响的个体,而麒麟则象征着坚持本性、不轻易改变的高贵品质。这里暗含了作者对于个体个性与社会规范之间平衡的思考。
3. **言语与行为**:“人人语与默, 唯观利与势”指出在社会中,人们往往根据利益与权力来决定是表达意见还是保持沉默。这句诗揭示了社会环境中言语自由的相对性,强调了权力和利益在决定个人行为上的影响力。
4. **爱与毁**:“爱毁亦自遭, 掩谤终失计”揭示了爱与恨、赞美与批评在人际关系中的相互作用,以及这些情感最终可能带来的负面后果。通过这一对比,作者提醒人们在表达情感时应考虑后果,避免陷入无益的纷争。
5. **结尾的反思**:“掩谤终失计”一句是对前文的总结,强调了试图通过避免批评来解决问题的无效性。这一反思暗示了在复杂的社会环境中,面对批评与挑战,保持开放和反思的态度更为重要。
总的来说,司空图的《秋思》通过对自然现象的引用和对社会现象的深入探讨,展现了一幅关于道德、个性、社会互动与自我反思的复杂图景。这首诗不仅展现了作者对人性和社会的深刻洞察,也对读者提出了关于如何在复杂社会中保持真实自我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