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ì zèng shī sēng xiù gōng
寄赠诗僧秀公
quán jiā yǔ wǒ liàn gū cén tà dé cāng tái yī jìng shēn |
全家与我恋孤岑 蹋得苍苔一径深 |
táo nàn rén duō fēn xì dì fàng shēng mí dà chū hán lín |
逃难人多分隙地 放生麋大出寒林 |
míng yīng bù xiǔ qīng xiān gǔ lǐ dào wàng jī jìn fú xīn |
名应不朽轻仙骨 理到忘机近佛心 |
zuó yè qián xī zhòu léi yǔ wǎn qíng xián bù shù fēng yín |
昨夜前溪骤雷雨 晚晴闲步数峰吟 |
《寄赠诗僧秀公》古诗词释义:
这首诗《寄赠诗僧秀公》由唐代著名诗人司空图所作,通篇透露着诗人对高僧秀公超凡脱俗生活的赞美与向往,以及对自然与佛法深邃境界的感悟。下面是逐段解释:
1. **全家与我恋孤岑, 蹋得苍苔一径深**:
- 这两句描绘了诗人与高僧秀公在远离尘嚣的山林之中,与自然亲密无间、和谐共处的场景。"孤岑"形容的是远离尘嚣、独立于世的山峰,"苍苔一径深"则描绘了两人在自然之中的足迹,仿佛在一条由绿色苔藓铺成的小路上漫步,体现了一种返璞归真、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活态度。
2. **逃难人多分隙地, 放生麋大出寒林**:
-"逃难人多分隙地"指的是在乱世中,许多人为了生存而寻找避难所,这一句强调了秀公不同于普通人的生活方式——在纷扰的世界中选择了一条不同寻常的道路,追求内心的平静与超脱。
-"放生麋大出寒林"则是展现秀公慈悲为怀,爱护生命,主动参与放生的善行。"麋"是指鹿类动物,"寒林"则指环境清冷的森林,这一句通过生动的画面表现了秀公与大自然和谐共处,同时对生命充满尊重和爱护的形象。
3. **名应不朽轻仙骨, 理到忘机近佛心**:
-"名应不朽轻仙骨"意在赞美秀公虽然名声不显,但其高尚品德和超凡脱俗的生活方式将如同仙骨一样长存于世,寓意其精神影响深远。
-"理到忘机近佛心"则表达了秀公已经达到了某种超脱世俗、心无杂念的境界,这种境界与佛教所追求的清净、慈悲、无我等核心思想相契合。"理"在这里可以理解为道理、法则或哲学思想,"忘机"指的是摒弃机巧、摒弃世俗的欲望和算计,达到一种纯粹与超脱的状态。
4. **昨夜前溪骤雷雨, 晚晴闲步数峰吟**:
-"昨夜前溪骤雷雨"描绘了夜雨急骤的自然景象,反映了自然界的壮丽与力量。
-"晚晴闲步数峰吟"则展示了诗人和秀公在雨后初晴时分,漫步于山峰之间,吟诗作对的闲适生活。"晚晴"寓意着经过风雨洗礼后的清新与宁静,"闲步"和"数峰吟"则体现了两人悠然自得、寄情于山水的生活情趣与精神追求。
整首诗通过描绘与自然的和谐相处、对佛法的深入体悟、以及对高僧秀公超凡脱俗生活方式的赞美,展现了作者对自然美景与精神境界的向往与追求。
《寄赠诗僧秀公》古诗词赏析:
司空图的《寄赠诗僧秀公》这首诗,以简洁而富有深意的语言,展现了对诗僧秀公生活方式、人生态度以及内在精神世界的赞美。以下是对这首诗的赏析:
1. **孤岑之恋**:“全家与我恋孤岑”这句话描绘了诗人与秀公独居在山中,远离尘嚣的生活。这不仅仅是对物质环境的描述,更深层次地体现了两人对宁静、自然生活的热爱与追求。孤岑之“孤”也暗含着孤独,但这种孤独并不是消极的,而是一种超脱世俗、寻求心灵自由的状态。
2. **踏苔之路**:“蹋得苍苔一径深”形象地展现了两人在山中穿行的日常,不仅仅是身体的行动,也象征着他们对自然之道的深入探索和对精神境界的不断追求。这种行走不仅仅是物理上的,更是精神上的探索与修行。
3. **逃难与放生**:“逃难人多分隙地,放生麋大出寒林”这两句既有对世事变迁的感慨,也体现了秀公与诗人的慈悲情怀。在社会动荡的背景下,寻找一方净土成为人们的渴望。而“放生麋大”则表现出对生命的尊重和对自然和谐共处的向往,反映了秀公倡导的佛教理念和对生态保护的重视。
4. **名与理**:“名应不朽轻仙骨,理到忘机近佛心”这两句是对秀公人格魅力和精神境界的最高赞誉。名利在秀公看来是身外之物,真正的价值在于内心的平静与智慧。与佛门的“无我”思想相呼应,达到一种超越世俗、内心平静的状态,与自然和宇宙和谐共存。
5. **昨夜雷雨与今日清静**:“昨夜前溪骤雷雨,晚晴闲步数峰吟”描绘了自然界的瞬息万变,同时也反映了生活的无常。在经历了一场暴雨后,迎来了宁静的晚晴,秀公在这样的环境中悠闲地散步、吟诗,体现出对生活美好瞬间的珍惜与欣赏。
总之,这首诗通过对秀公日常生活、内心世界以及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描绘,展现了其独特的生活哲学和精神追求。通过诗人的笔触,我们不仅能够感受到秀公的智慧与慈悲,还能反思自己与自然、与生活的关系,激励着人们追求心灵的平静与和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