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uāng qǐ sì nián chūn wù shēn ( yī zuò guī wáng guān cì nián zuò )
光启四年春戊申(一作归王官次年作)
zhēng míng qǐ zài gèng sōu qí bù xiǔ cái xiāo yī jù shī |
争名岂在更搜奇 不朽才消一句诗 |
qióng rǔ wèi gān yīng qì zǔ guāi shū hái yǒu zhèng rén zhī |
穷辱未甘英气阻 乖疏还有正人知 |
hé xiāng yì lù qīn yī rùn sōng yǐng hé fēng bàng zhěn yí |
荷香浥露侵衣润 松影和风傍枕移 |
zhī cǐ gòng qī chén wài jìng wú fáng yì liàn hǎo wén shí |
只此共栖尘外境 无妨亦恋好文时 |
《光启四年春戊申(一作归王官次年作)》古诗词释义:
《光启四年春戊申》是唐代司空图所作的一首诗,表达了他的内心世界以及对人生、文学的深刻理解。下面是逐句解释:
1."争名岂在更搜奇":在追求名声上,难道是为了寻找更多的奇特之处吗?此句表达了作者对名声的淡泊态度,认为真正的名声不需要刻意去追求,也不在于表面的奇特或惊人。
2."不朽才消一句诗":不朽的名声,只是因为有了一两句流传千古的诗句。此句突出了文学作品在个人不朽中的作用,强调了诗句对个人名声的贡献。
3."穷辱未甘英气阻":即使处在困境和侮辱中,也不甘心让自己的才华和志气被阻挠。表达了作者面对逆境时的坚韧不屈和对才华的珍视。
4."乖疏还有正人知":即使性情乖僻,仍然有正直的人能够理解并欣赏。此句表达了作者对人情世故的理解,认为即便在不被主流社会认可的情况下,也仍然有知音存在。
5."荷香浥露侵衣润":荷叶上的露水浸润了衣裳,带来了荷香。此句通过自然景象的描绘,营造出一种清新脱俗的氛围,表达了作者内心的宁静和对自然美的欣赏。
6."松影和风傍枕移":枕边的松树在微风中轻轻摇曳,松影也跟着移动。这句诗描绘了作者在宁静夜晚,听着风吹过松林的沙沙声,感受着自然的和谐之美。
7."只此共栖尘外境":只在这尘世之外的环境,与自然和谐共处。表达了作者希望远离尘嚣,与自然为伍的心愿。
8."无妨亦恋好文时":即便如此,仍然热爱在文墨中沉浸的时光。此句点明了作者对文学的热爱,即使在追求与自然的和谐之外,也依然享受阅读和创作的乐趣。
整体而言,这首诗体现了作者对名利的淡泊,对文学价值的深刻理解,以及在逆境中保持坚韧和对自然美的追求。
《光启四年春戊申(一作归王官次年作)》古诗词赏析:
司空图的这首诗《光启四年春戊申》描绘了诗人对于人生、艺术和自然的独特见解。以下是对这首诗的赏析:
首句“争名岂在更搜奇”直接发出了对世俗名利追求的疑问,认为在名利的追求中,人们是否真的需要不断地去寻找那些不同寻常的事物。这样的开头体现了诗人对传统价值观念的反思,提示了诗中可能探讨的主题是对生命本质的深入思考。
“不朽才消一句诗”则将诗歌和不朽的价值并置,暗示了诗人对于艺术和生命的理解:生命虽有终,但通过艺术的创造,可以在某种程度上超越有限的生命,达到不朽的状态。这句话体现了诗人对诗歌艺术的崇敬,也暗示了诗人的创作追求。
“穷辱未甘英气阻,乖疏还有正人知”表达了诗人即使身处逆境,也不甘于被压抑的坚定信念。这里的“正人”不仅指正直的人,也可能是诗人心中理想的知己。诗人强调了即便在遭遇挫折和误解时,仍能保持自己的理想和正直,同时暗示了他虽处于逆境,但仍有理解和支持他的知音存在。
“荷香浥露侵衣润,松影和风傍枕移”描绘了一幅宁静、和谐的自然景象。通过荷、露、松、风这些自然元素的描绘,展现了诗人对自然之美的欣赏和内心的宁静。这种对自然的深深情感,反映了诗人寻求内心平静和与自然和谐共处的愿望。
“只此共栖尘外境,无妨亦恋好文时”表达了诗人对当前生活状态的满足,以及对读书和创作的热爱。这两句诗暗示了诗人认为自己当前的生活虽然简朴,但充满诗意,能够与自然和谐共生,也乐于在其中进行艺术创作。
整体而言,这首诗体现了司空图对于生命、艺术和自然的深刻思考,展现了他在逆境中坚守自我、追求艺术创作与内心平静的精神风貌。诗中充满对自然美的欣赏,对艺术价值的推崇,以及对生活哲理的探索,体现了诗人的独特视角和人文情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