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hī pǐn èr shí sì zé 。 shí jìng
诗品二十四则。实境
dēng bǐ tài xíng cuì rào yáng cháng |
登彼太行 翠绕羊肠 |
yǎo ǎi liú yù yōu yōu huā xiāng |
杳霭流玉 悠悠花香 |
lì zhī yú shí shēng zhī yú qiāng |
力之于时 声之于羌 |
shì wǎng yǐ huí rú yōu fěi cáng |
似往已回 如幽匪藏 |
shuǐ lǐ xuán fú péng fēng áo xiáng |
水理漩洑 鹏风翱翔 |
dào bù zì qì yǔ zhī yuán fāng |
道不自器 与之圆方 |
《诗品二十四则。实境》古诗词释义:
司空图,唐代著名诗人,他的《诗品二十四则》是探讨诗歌艺术美学的典籍。这里选取的“实境”一则是关于自然与诗歌的联结,以及自然景观给诗人的灵感与创作过程中的意义。
### 登彼太行,翠绕羊肠
这里的“太行”指的是中国的太行山脉,山势险峻,蜿蜒曲折。诗人用“翠绕羊肠”来形容山川的秀丽与曲折,隐含着自然之美的赞叹。
### 杳霭流玉,悠悠花香
“杳霭”是形容烟云缭绕的景象,与“流玉”相映,描绘出云雾中流光溢彩的景象。“悠悠花香”则进一步渲染了大自然中清新的气息,暗示了诗人被自然环境所感染的心境。
### 力之于时,声之于羌
“力之于时”可以理解为在特定的时间中,自然的力量与美好得以展现。“声之于羌”则是形容风声、水流声等自然之声,似乎在与诗人对话,增加了自然景观的生动性。
### 似往已回,如幽匪藏
这两句表达的是自然景观的动态与静态之美,仿佛自然界的万物在流动与静止之间转换,既“似往已回”,又“如幽匪藏”,既揭示了自然界的神秘,也表现了诗人对自然奥秘的探寻与敬畏。
### 水理漩洑,鹏风翱翔
“水理漩洑”描述了水中的漩涡现象,隐喻了自然界中看似复杂却有序的循环规律。“鹏风翱翔”则借用了庄子《逍遥游》中的寓言,象征着自由与壮丽的飞翔,表达了自然界的宽广与自由。
### 道不自器,与之圆方
“道不自器”意味着道(自然规律或宇宙真理)并非固守于某一种形式,而是灵活多变,适应不同的自然景象与人文环境。“与之圆方”则进一步说明,自然界的规律和艺术创作一样,既可以遵循一定的形式(方),也可以灵活多变(圆),两者相互融合,达到和谐统一的状态。
总的来说,这一则诗品通过描绘自然景观的壮丽与神秘,探讨了自然与诗歌创作之间的密切联系,强调了自然之美的感染力和对诗人创作的启发作用,同时也揭示了艺术与自然规律之间相辅相成的关系。
《诗品二十四则。实境》古诗词赏析:
司空图的《诗品二十四则》是中国文学理论的瑰宝,本文《实境》篇通过诗性语言,描绘了一幅以自然景观为载体的深远意境,强调了诗与自然、心灵之间的深层次关联。以下是对《实境》篇的部分赏析:
1. **登彼太行,翠绕羊肠**:开篇即以太行山脉的壮丽景象入诗,用“翠绕羊肠”描绘出山势蜿蜒、绿树环抱的景象,给人一种崇山峻岭、生机勃勃的印象,为全诗奠定了壮阔而清新的基调。
2. **杳霭流玉,悠悠花香**:通过“杳霭流玉”与“悠悠花香”的描绘,展示了自然景观的细腻与灵动。前者以水汽轻柔、玉带般的流动,形象地表现了山间的清风、云雾之美;后者则以花香的飘散,烘托出自然界的生机与和谐。
3. **力之于时,声之于羌**:这两句描绘了自然界中的力量与声音,强调了自然界的动态之美。其中“力之于时”可能指的是自然界的周期性变化,如季节更迭、日出日落等;“声之于羌”可能暗示了自然界的声响,如山风、溪流、鸟鸣等,通过这些声音与时间的结合,表现出自然界生命律动的和谐与美妙。
4. **似往已回,如幽匪藏**:这两句诗以拟人化的手法,展现了自然界中的变化与轮回之美。其中“似往已回”可能指的是自然界中生命的生长、凋零与重生的循环;“如幽匪藏”则可能意味着自然界中的神秘与不可见的力量,引人深思。
5. **水理漩洑,鹏风翱翔**:这里通过对比“水理漩洑”(漩涡的旋转)与“鹏风翱翔”(大鹏的翱翔),展现了自然界中微观与宏观的对立统一。水的漩涡是动态与力量的体现,而大鹏的翱翔则象征着自由与广阔。这两者之间既有对比,也蕴含着和谐与统一。
6. **道不自器,与之圆方**:最后一句是全诗的总结,强调了自然之道的普遍性和无为而治的哲学思想。其中“道不自器”意味着自然法则并不因人为工具的存在而改变,强调了自然规律的内在性和不变性;“与之圆方”则表达出自然与人类行为之间应当和谐共存,顺应自然规律,体现了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
总体而言,《实境》篇通过对自然景观的细腻描绘,不仅展现了自然界的壮丽与和谐,也深刻探讨了自然法则与人类行为之间的关系,传递了尊重自然、顺应自然的哲学思想,体现了中国古典文学中“天人合一”的哲学理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