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简体字 完整注音版
yǒng shǐ shī 。 biàn shuǐ

咏史诗。汴水

作者:胡曾 
hàn dì xī zhēng xiàn lǔ chén     yī zhāo wéi jiě yì hé qīn
汉帝西征陷虏尘   一朝围解议和亲
dāng shí yǐ yǒu chuī máo jiàn     hé shì wú rén shā fèng chūn
当时已有吹毛剑   何事无人杀奉春

《咏史诗。汴水》古诗词释义:

胡曾的《咏史诗。汴水》是一首咏史诗,以历史事件为背景,探讨了特定时期的政治与历史人物的复杂关系。这首诗主要通过对汉朝与匈奴之间和亲政策的反思,表达了作者对历史决策的批判和对人物命运的同情。下面逐段解释诗文的意思:

### 首句:“汉帝西征陷虏尘, 一朝围解议和亲,”

- **汉帝西征陷虏尘**: 指的是汉朝在与匈奴的战争中,汉帝曾亲自率军西征,结果战事陷入了僵局,甚至可能有些失利或陷入苦战,这里的“虏尘”指的是匈奴的势力范围和战场。
- **一朝围解议和亲**: 描述的是汉朝在遭受长期战争的痛苦之后,终于在某一天战争局势得到缓解,汉朝决定与匈奴和谈,以和亲作为解决冲突的方式。和亲通常指的是通过政治联姻等方式缓和或结束两国之间的战争状态。

### 中间句:“当时已有吹毛剑, 何事无人杀奉春,”

- **当时已有吹毛剑**: 这里使用“吹毛剑”作为一个隐喻,形容在当时汉朝已经有了一把能够轻松解决匈奴问题的利器或者策略,即“吹毛剑”象征着解决问题的手段或时机。吹毛剑出自古籍《庄子·外物》中的典故,意指极其锋利的剑,能够轻易地将毛发吹断。
- **何事无人杀奉春**: “杀奉春”在这里是指汉朝某位重要的人物,可能是汉朝皇帝或其他有决策权的贵族,作者用“奉春”作为其代称,这里可能指代的是汉朝的汉元帝(刘奭),因元帝年号为“永光”,“奉春”是其年号的一部分。这句话的意思是,在当时已经拥有解决匈奴问题的手段的情况下,为什么没有人(可能是指统治阶层或决策者)敢于采取行动,即“杀”掉问题,而是选择了与匈奴和亲的和缓途径。

### 整体解释:

这首诗通过历史事件的回顾,对汉朝与匈奴和亲政策的实施进行了反思。作者认为,在面对匈奴的威胁时,汉朝应当及时、果断地采取更有效的策略(比喻为“吹毛剑”)来解决问题,而不是仅仅依赖于和亲这一较为消极的手段。这种批判不仅指向了历史决策的失误,也暗示了对于当时统治阶层在面对复杂国际关系时决策软弱的批评。通过“何事无人杀奉春”的追问,诗中表达了对于更有作为的行动和领导者的期待。

《咏史诗。汴水》古诗词赏析:

胡曾的《咏史诗。汴水》这首诗通过对历史事件的回顾和反思,表达了对历史人物和事件的深刻见解,尤其是对汉朝和亲政策的思考。让我们逐一赏析这首诗的几个关键点:

1. **历史背景**:“汉帝西征陷虏尘, 一朝围解议和亲”描述了汉朝的某个皇帝西征失利,陷入敌境,后被敌人包围,但最终通过议和方式解围的故事。这里的历史背景可能是指某个具体的汉朝皇帝或事件,但具体指代哪个历史事件,诗中未明确说明,留给读者一定的想象空间。

2. **和亲政策的争议**:“当时已有吹毛剑, 何事无人杀奉春”表达了对当时和亲政策的反思。在这里,“吹毛剑”通常象征着有实力或有能力改变或结束某种状态的武器,比喻为一个解决问题的契机或手段。而“奉春”可能是指执行和亲政策的关键人物,这里的“杀奉春”可能暗含着对和亲政策的否定,意思是如果当时有像“吹毛剑”这样的工具或人存在,为何没有被用来解决问题,比如结束战争、惩罚罪犯等。

3. **深层思考**:这首诗在表面上是对历史事件的简单描述,但实际上深入探讨了和亲政策的利弊。和亲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暂时缓解战争带来的压力,但长期来看可能会导致国家主权的丧失和民族尊严的损害。诗人的讽刺意味在于,如果当时有更有效的解决办法,为何没有被采取,这反映出对历史决策的质疑和对更积极、更果断行动的呼唤。

4. **文学技巧**:胡曾的诗作往往具有强烈的历史感和道德批判,这首诗也不例外。通过精炼的语言和象征性的表达,诗人在赞美历史事件的同时,也提出了对现实的深刻反思。这种写作手法不仅增加了诗歌的艺术魅力,也使其具有了更广泛的启示意义。

综上所述,《咏史诗。汴水》通过具体的史实和对历史人物的评价,不仅展现了胡曾深厚的史学功底,也体现了他敏锐的历史洞察力和独特的文学风格。

胡曾

Copyright © 2023-2023 www.jsxiezuo.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极速写作网。

极速写作网是一个提供作文、网络小说、自媒体、写作素材经验攻略的专业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