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简体字 完整注音版
yǒng shǐ shī 。 hán dān

咏史诗。邯郸

作者:胡曾 
tài zi xián yuān qù bù huí     lín gāo cóng zhù wàng sī tái
太子衔冤去不回   临皋从筑望思台
zhì jīn hàn wǔ xiāo hún chù     yóu yǒu bēi fēng mù shàng lái
至今汉武销魂处   犹有悲风木上来

《咏史诗。邯郸》古诗词释义:

这是一首描绘历史故事的诗作,以"邯郸"为背景,通过四个句子,巧妙地展现了历史人物和事件。下面逐段解释诗的意思:

1."太子衔冤去不回":这句话提到的是历史上的赵国太子"赵武灵王"。赵武灵王在位期间,推行了胡服骑射的改革,增强了赵国的军事实力,却因此得罪了贵族势力。后来,他被自己的儿子赵惠文王囚禁并饿死。"衔冤"表示他受到冤屈,"去不回"暗示他的不幸遭遇无法改变。

2."临皋从筑望思台":这里涉及到赵武灵王的太子"赵悼襄王",在赵武灵王被囚禁后,赵悼襄王逃到临皋(今河南省方城县)这个地方,建造了一座望思台,以寄托对父亲的哀思。望思台是赵悼襄王思念他被囚禁的父亲赵武灵王的地方。

3."至今汉武销魂处,犹有悲风木上来":这句诗将时间线拉长,提到汉武帝刘彻,他在位期间,曾面临类似的权力斗争和家族背叛。"销魂"一词描绘了汉武帝在处理此类事务时内心的痛苦和情感波动。"悲风木上来"则是象征性的描绘,意指无论时间如何流逝,历史中所蕴含的悲哀与痛苦仍然能被感受到,仿佛那些悲剧故事的影子,仍然在某个角落中存在,提醒着后人历史的教训和悲痛。

整首诗通过历史人物的遭遇和情感,传达了历史悲剧的深远影响和对后人的警示。

《咏史诗。邯郸》古诗词赏析:

这首诗是胡曾的《咏史诗》系列中的一首,具体标题为“邯郸”,描述了历史上的一个事件,通过景物和情感的渲染,表达了作者对历史事件的深刻反思和感慨。让我们逐句赏析:

1. **太子衔冤去不回** - 这句诗通过“太子衔冤”这个意象,隐含了历史中一个重要的悲剧故事。这里的“太子”指的是历史上的某个太子,可能是汉朝的某个太子,因为古代中国历史上的太子被冤枉的事件并不少,且“邯郸”地名在中国历史上有其特殊的背景,如战国时期赵国的都城,因此“邯郸”与“太子”可能暗指某一个历史事件。整句表达了一位无辜的太子蒙冤离开,无法再回来的悲剧性结局。

2. **临皋从筑望思台** - “临皋”与“望思台”在这里都是指特定的建筑或地点,用来寄托怀念和追思。这句话通过营造一个临离别之地筑思台的情景,表现了人们对于过往岁月、尤其是悲剧人物的深切怀念。这台可能是太子在离开前最后一次停留的地方,人们在此缅怀他的往事,寄托哀思。

3. **至今汉武销魂处** - “汉武”指的是汉武帝,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位雄才大略的皇帝,对内对外都有显著的贡献。此处提到汉武帝,可能是在暗示整个历史事件的影响跨越了时间的长河,直至今日,人们仍然能够感受到其深远的影响。这句话体现了历史事件的影响力和其在人们心中的地位。

4. **犹有悲风木上来** - 这句以自然景观“悲风”和“木上”为载体,借景抒情,渲染了悲哀的氛围。这里的“悲风”不仅仅是自然界的风,更象征着历史的悲哀和人的哀伤。而“木上”则可能是古木或某些特定的植物,它们见证了历史的变迁,其生长与历史事件有着某种隐秘的关联。整句表达了一种历经时间洗礼后,历史的哀伤依然在自然中体现,让人不禁感慨万千。

综上所述,这首诗通过“太子衔冤”这一历史背景,借助具体的景物和情感的抒发,展现了对历史事件的深刻反思和对人物命运的同情,以及历史事件对后世的影响。通过对自然景观的描绘,更深层次地表达了对时间流逝、历史变迁以及人类情感的哲思。

胡曾

Copyright © 2023-2023 www.jsxiezuo.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极速写作网。

极速写作网是一个提供作文、网络小说、自媒体、写作素材经验攻略的专业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