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ǒng shǐ shī 。 wǔ chāng
咏史诗。武昌
shàng cài dōng mén jiǎo tù féi lǐ sī hé shì wàng nán guī |
上蔡东门狡兔肥 李斯何事忘南归 |
gōng chéng bù jiě móu shēn tuì zhí dài yún yáng xuè rǎn yī |
功成不解谋身退 直待云阳血染衣 |
《咏史诗。武昌》古诗词释义:
这首诗是胡曾的《咏史诗》系列中的一首,名为《武昌》,用以抒发对历史人物李斯的评价与感慨。下面我将逐句解释诗句的意思:
1."上蔡东门狡兔肥":这句话借用了《战国策》中的典故。《战国策》中记载,秦王赵高在劝说李斯谋反时,曾将上蔡东门狡兔肥美作为诱惑李斯的手段,暗示李斯权力欲望强烈,贪图高位和享受。这里指李斯长期在高位,享受权力带来的富贵生活。
2."李斯何事忘南归":李斯,战国时期著名政治家,辅佐秦始皇统一六国,立下汗马功劳。统一六国后,李斯本应功成身退,但诗中却感叹他忘记了回南方的家乡,没有及早退隐。
3."功成不解谋身退":这句话点出了李斯最终的结局。李斯在权力和地位达到顶峰时,没有明智地选择退隐,而是继续深陷权力斗争中,最终导致了自己的悲剧。
4."直待云阳血染衣":这句话描述了李斯被冤杀的惨状。云阳,即秦朝的都城咸阳,李斯在此被赵高陷害,最终被处决。"血染衣"形象地描绘了李斯被处决后,鲜血溅染在身上的惨烈景象,暗示了李斯的悲剧命运和功败垂成的结局。
综上所述,这首诗通过对李斯这一历史人物的描述,表达了作者对权力与欲望的深刻反思,以及对历史人物命运的感慨。同时,诗中也暗示了功高震主和不善退身的后果,提醒人们应当在权力的追求中保持清醒和自我反省。
《咏史诗。武昌》古诗词赏析:
胡曾的《咏史诗·武昌》通过对历史人物李斯的描述,反映了深刻的历史与人性的思考,蕴含了丰富的意象和哲理。这首诗通过一个形象化的场景——“上蔡东门狡兔肥”,引入了对李斯个人命运的反思。李斯作为秦朝的重臣,身居高位,却未能适时地审视自己的处境,最终在权力的欲望中迷失了自我,直至“云阳血染衣”的悲剧结局。
这首诗主要传达了以下几个方面的内涵:
1. **历史警示**:通过李斯的故事,警示后人要时刻警惕权力的诱惑,避免因为贪图高位而忽略了自身的道德底线和生命安全。历史人物的悲剧往往是人性弱点与权力欲望交织的产物。
2. **道德与智慧**:诗中提到的“功成不解谋身退”反映了李斯在取得权力与成就后,没有能够适时地审视自己的处境,做出明智的退身选择。这与《易经》中的智慧相呼应,即“知止”与“适时”是人生成长与成功的要素。
3. **人性的探讨**:诗通过李斯的故事,深入探讨了人性中的贪婪、恐惧和犹豫等复杂情感。李斯面对权力的诱惑,未能及时摆脱,最终导致了悲剧的结局,揭示了人性中容易迷失的部分。
4. **命运与选择**:李斯在历史的长河中扮演了特定的角色,他的命运被权力与责任所塑造。诗中暗示了个人选择对命运走向的巨大影响,无论是主动选择还是被动接受,都会对个人和社会产生深远的影响。
5. **历史的反思**:通过历史人物的悲剧,诗歌提醒后人反思历史,从中汲取教训,避免重蹈覆辙。历史不仅是过去的记录,也是智慧的源泉,通过理解历史人物的成败得失,可以更好地指导当今和未来的决策。
综上所述,胡曾的《咏史诗·武昌》不仅是一首对历史人物的咏叹,更是一次对人性、命运、选择和历史的深刻反思,蕴含了丰富的哲理和道德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