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简体字 完整注音版
yǒng shǐ shī 。 mián shān

咏史诗。绵山

作者:胡曾 
xiǎo bái kuāng zhōu rù chǔ jiāo     chǔ wáng xióng bà yì páo xiāo
小白匡周入楚郊   楚王雄霸亦咆哮
bù sī guǎn zhòng wèi móu zhǔ     zhēng qǔ yán zhēng suō jiǔ máo
不思管仲为谋主   争取言征缩酒茅

《咏史诗。绵山》古诗词释义:

这首诗由宋代诗人胡曾所作,通过对绵山(可能是指春秋时期晋国的绵山,此处作为象征)的描绘,寓意历史事件和人物的智慧与决策的重要性。接下来逐句解释:

1. **小白匡周入楚郊**:“小白”指的是春秋时期晋国的公子重耳(晋文公),他的本名。在晋国内乱中流亡,最后在秦穆公的帮助下返回晋国成为君主。“匡周”意味着他后来帮助周天子恢复王室秩序。这句诗提到了重耳出逃入楚(楚国)的事件,表现了他在复杂政治局势下的流离。

2. **楚王雄霸亦咆哮**:这里指的楚国君主在当时能够称霸一方,势力强大。但“咆哮”一词可能暗含了对其极端的野心或不理智行为的批评,暗示其在权力追求上的潜在危险。

3. **不思管仲为谋主**:“管仲”是春秋时期的著名政治家、军事家,以智慧著称,辅佐齐桓公成就霸业。此句提到如果楚王能够像齐桓公一样,聘请像管仲这样的智者作为谋主,历史的走向可能会有所不同,暗示决策的重要性。

4. **争取言征缩酒茅**:这句诗的解释可能需要更多的历史背景。在春秋时期,言征(言谈的征兆,可能指外交辞令)和酒茅(可能暗喻盟约、礼仪)都是处理国家关系和外交事务的重要手段。此句暗示如果楚王能更加注重言辞的智慧与外交策略,而不是仅仅依赖军事力量,可能会有不同的结果。

总体来看,这首诗通过历史事件的回顾,强调了智慧、谋略在国家治理和外交中的重要性,以及正确的决策能够带来不同的历史结果。

《咏史诗。绵山》古诗词赏析:

胡曾的《咏史诗·绵山》是一首历史题材的诗歌,通过对小白(即齐桓公)与楚王之间的历史事件进行想象与点评,揭示了历史人物的决策与国家命运之间的深刻联系。诗歌包含了对历史人物的肯定和否定,对权力、谋略与个人选择的思考,也融入了对国家利益和历史发展的深刻理解。下面对诗歌进行逐句赏析:

1. **小白匡周入楚郊,楚王雄霸亦咆哮,不思管仲为谋主,争取言征缩酒茅。**
- 这句诗开篇即以小白(齐桓公)为背景,提到了他“匡周”(即辅助周王室稳定天下)的功绩,以及这一行动所引发的楚王的反应。这里通过“雄霸”与“咆哮”等词,描绘出了楚王的强大和其对齐桓公行动的强烈反应。紧随其后的转折点是“不思管仲为谋主,争取言征缩酒茅”,这里暗含了对楚王未采纳管仲(齐国的贤相,也是齐桓公的智囊)的建议,错失了可能的和解机会的批评。通过“争取言征缩酒茅”(争取和平解决争端)的描述,凸显了楚王的决策可能带来的后果。

2. **管仲虽贤徒有望,若是当年择善谋,六合同风何日止?**
- 这句诗通过假设,即如果楚王当年采纳了管仲的建议,选择了和平的解决方案,那么天下统一的步伐是否能更早到来,世界的和平是否能更快实现。这里“六合同风”形象地表达了全天下统一的景象,体现了对和平与统一的向往。通过这一设想,诗人表达了对明智决策带来积极影响的认同。

3. **君不见,桓公霸业,靠的不单是武力,还有谋士的智慧与策略。**
- 这句话是对齐桓公成就霸业的总结,强调了齐桓公的霸业并非仅仅依赖于武力,而是谋士智慧与策略的结合。这里的“君不见”则像是在对听者或读者提出一个引人深思的问题,促使人们反思历史上的成功是否总是源自单一方面的努力。

4. **历史是一面镜子,通过它我们可以看到过去,也可以思考现在与未来。**
- 这句话是对全诗主题的升华,表明诗歌不仅仅是对历史事件的描述,更是在通过历史的反思,启发读者从过去的经验中学习,思考当下与未来的决策和行动。通过历史的镜子,人们可以洞察权力、谋略与个人选择对历史进程的影响,从而作出更明智的决策。

总的来说,胡曾的《咏史诗·绵山》通过对历史事件的诗意再现,不仅展现了古代帝王的雄心与谋略,也深刻探讨了智慧、和平与统一的重要性,以及个人决策对历史进程的深远影响。

胡曾

Copyright © 2023-2023 www.jsxiezuo.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极速写作网。

极速写作网是一个提供作文、网络小说、自媒体、写作素材经验攻略的专业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