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简体字 完整注音版
yǒng shǐ shī 。 mó jī shān

咏史诗。摩笄山

作者:胡曾 
cǎo zhǎng huáng chí qiān lǐ yú     guī lái zōng miào yǐ qiū xū
草长黄池千里馀   归来宗庙已丘墟
chū shī bù tīng zhōng chén jiàn     tú chǐ qióng quán jiàn zi xū
出师不听忠臣谏   徒耻穷泉见子胥

《咏史诗。摩笄山》古诗词释义:

《咏史诗·摩笄山》是胡曾创作的一首诗,通过这首诗,诗人表达了对历史事件的感慨和反思。以下是对这首诗的逐段解释:

1. **草长黄池千里馀**:这句描述的是黄池之战后,战场上的荒凉景象,杂草丛生,蔓延至千里之外。黄池之战是中国古代战国时期的一场著名战役,描述的是楚国与宋国的战争。战场的荒芜,暗喻战争的残酷和破坏。

2. **归来宗庙已丘墟**:这句描绘的是战争结束后,宗庙(祭祀祖先的庙宇)已成废墟,景象一片荒凉。宗庙是古代国家和民族精神的象征,它的荒废,象征着国家的衰败和文化传统的丧失。

3. **出师不听忠臣谏**:这句是指在出征之前,有忠臣提出了谏言,但未被采纳。这里的“出师”,指的是君主或领袖带领军队出征,而“忠臣”的谏言,可能是对战争的反对或对策略的建议。这句话反映出决策的失误,以及不听取忠言的后果。

4. **徒耻穷泉见子胥**:这句表达了作者对战争失败的哀叹。"穷泉"指地下的世界,"子胥"是春秋时期吴国的大臣伍子胥,因反对吴王夫差的决策而遭害。这句话是说,即使到了地下世界,也无法见到忠心耿耿的子胥,暗指失败者无法弥补的遗憾和无法挽回的损失。

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描绘战争后的荒凉景象和对失败原因的反思,表达了对战争残酷的感慨以及对忠言被忽视导致悲剧的深沉思考。

《咏史诗。摩笄山》古诗词赏析:

胡曾的《咏史诗》中的《摩笄山》这首诗,反映了春秋时期吴越争霸的历史背景,通过对摩笄山的描绘和历史人物的评价,蕴含了深刻的思考和情感。

诗的首句“草长黄池千里馀”,描绘了一幅广阔的场景,黄池是一个历史悠久的战场,长满了茂盛的野草,显得苍茫而辽阔。这里的“千里馀”不仅指地势的辽远,也隐喻了历史长河的悠远和时间的流逝。

第二句“归来宗庙已丘墟”,“宗庙”是古代君主祭祀祖先的场所,这里用“丘墟”来形容其荒废,暗示着国家的衰败和历史的变迁。这两句诗通过场景的转换,从广阔的战场转向了衰败的宗庙,表达了历史更迭、江山易主的深刻感慨。

接下来,“出师不听忠臣谏”是对历史人物的评价。在这句中,胡曾指出了君主听信谗言,不采纳忠臣的谏言,导致了决策的失误,最终导致国家的衰败。这不仅是对历史上吴越争霸时期某位君主的批评,也暗含了对现实社会中不听谏言的警示。

最后一句“徒耻穷泉见子胥”,“穷泉”是指地下的世界,这里用以比喻死亡。子胥,即伍子胥,是吴国忠臣,在吴越争霸中为吴国出谋划策。胡曾用“徒耻”二字表达对子胥未能在吴国最终崛起时看到国家的复兴而感到遗憾,同时也暗示了对忠臣未能得到应有的尊重和信任的不满。

整首诗通过对历史事件的回顾和对历史人物的评价,展现了对历史兴衰的深刻思考,同时也反映了诗人对正义和忠诚的推崇,以及对国家治理的深切关注。诗中蕴含的情感丰富,既有对历史的感慨,也有对现实的警示,是一首富有深意的历史诗作。

胡曾

Copyright © 2023-2023 www.jsxiezuo.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极速写作网。

极速写作网是一个提供作文、网络小说、自媒体、写作素材经验攻略的专业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