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简体字 完整注音版
yǒng shǐ shī 。 wàng fū shān

咏史诗。望夫山

作者:胡曾 
yě tián jí mù cǎo máng máng     wú chǔ jiāo bīng cǐ lù bàng
野田极目草茫茫   吴楚交兵此路傍
shuí liào wǔ yuán rù yǐng hòu     dà kāi líng qǐn tà píng wáng
谁料伍员入郢后   大开陵寝挞平王

《咏史诗。望夫山》古诗词释义:

《咏史诗·望夫山》是唐代诗人胡曾创作的一首诗,以历史事件和特定地点(望夫山)为背景,通过对历史人物伍员(伍子胥)及其事件的描述,表达了对历史人物命运、历史进程的感慨以及对权势的批判。以下是对这首诗逐句的解释:

1. **野田极目草茫茫**:诗句描述了望夫山周围广阔的田野上,草丛茂密,一眼望去,一片茫茫景象。这里用来渲染一种广阔而荒凉的自然环境,为后面的历史事件和人物命运提供背景。

2. **吴楚交兵此路傍**:这句话指出了望夫山的地理位置与历史事件的直接关联。这里指的是吴国与楚国之间的战争,双方军队在望夫山附近的道路相遇,展开了激烈的战斗。吴楚之战是中国古代历史上一次重要的战役,象征着诸侯国之间的权力斗争和国家兴衰。

3. **谁料伍员入郢后**:伍员,即伍子胥,是吴国的重臣,历史上以智谋和忠诚著称。此句提出了一个转折,意味着没有人料想到伍子胥在进入楚国(郢,楚国的都城)后会有什么样的举动或后果。这为后面的描述埋下了悬念,暗示了事件的出人意料。

4. **大开陵寝挞平王**:在进入郢城后,伍子胥采取了极端的复仇行动,即打开楚平王(楚国的国君)的陵寝,并鞭打平王的尸体。这一行为表达了伍子胥对于楚平王之前对伍家的迫害,特别是杀害伍子胥的家人,所怀有的深仇大恨。它不仅展示了伍子胥个人的复仇精神,也反映了当时社会中对于暴政和不公的强烈反抗。

整首诗通过对望夫山这一地点的历史联想,以及对伍子胥这一历史人物的行为描写,展现了历史的残酷与个人复仇的强烈主题,同时也引发了对权力、正义与复仇的深层思考。

《咏史诗。望夫山》古诗词赏析:

胡曾的《咏史诗·望夫山》是通过对历史事件的再现和思考,揭示了历史人物伍子胥(伍员)在胜利后对敌人的报复行为。这首诗主要蕴含了以下几个方面的赏析:

### 1. 历史背景的描绘
诗的前两句“野田极目草茫茫, 吴楚交兵此路傍”通过描绘一片广阔的田野和连绵的草丛,营造出一种历史的沧桑感和战场的荒凉景象。吴楚交兵的背景,暗示了战国时期吴国与楚国之间激烈的战争冲突。这种自然与历史的结合,为后续的故事提供了宏大而又悲凉的背景。

### 2. 人物形象的刻画
伍子胥的形象在历史中以智勇双全著称,但此诗通过“谁料伍员入郢后,大开陵寝挞平王”这句,展现了他的另一面——在胜利后的报复。这句诗揭示了人性中复杂而深刻的矛盾,即胜利后的复仇心理。伍子胥对敌人的报复,不仅是对个人仇恨的发泄,更反映了战争对人性的扭曲。

### 3. 对历史事件的反思
这首诗不仅仅是对历史事件的再现,更重要的是对历史的反思。它探讨了胜利与复仇之间的关系,以及这种行为对个人和社会可能产生的影响。伍子胥的行为引发人们对于正义与复仇、道德与利益之间的冲突的思考,体现了文学作品对历史事件深入挖掘和反思的精神。

### 4. 文学手法的运用
在艺术表现上,诗采用了简洁有力的语言和强烈的对比手法。通过“野田极目草茫茫”的广阔场景与“大开陵寝挞平王”的具体行动形成鲜明对比,增强了诗歌的冲击力和表现力。这种手法使得历史事件的描述更加生动,人物形象更加立体,同时也使得读者在审美享受中获得深层次的思考。

综上所述,胡曾的《咏史诗·望夫山》不仅通过对历史事件的描绘展现了人性的复杂性,更通过文学手法的运用,引发了读者对于历史、人性以及道德与利益关系的深入思考。

胡曾

Copyright © 2023-2023 www.jsxiezuo.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极速写作网。

极速写作网是一个提供作文、网络小说、自媒体、写作素材经验攻略的专业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