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í xīn bǎng ( zài zhè mù , shěn sōng dé xīn bǎng shì tí qí mò )
题新榜(在浙幕,沈崧得新榜示题其末)
yú shēng wǎn wǎn fú tíng méi tōng jì qú biān qù yòu huí |
馀声宛宛拂庭梅 通济渠边去又回 |
ruò shǐ yáng huáng hún pò zài wèi jūn yīng hé guò jiāng lái |
若使炀皇魂魄在 为君应合过江来 |
《题新榜(在浙幕,沈崧得新榜示题其末)》古诗词释义:
这首诗的字面意义如下:
### 首句:馀声宛宛拂庭梅
- **解释**:这句话描述了一种悠扬、婉转的声音,似乎在轻轻拂过庭院中的梅花。这里的“余声”指的是某些已经过去但余音犹存的声音,可能是某位歌手或音乐家的演唱,或者某种自然的声音,如风声、水声等,因某种原因在梅林中回荡。
### 第二句:通济渠边去又回
- **解释**:通济渠是中国古代的一条重要运河,此处可能是一种象征,代表某种历史的变迁或者人生的循环。这句诗形象地描述了声音在通济渠边的来来回回,象征着某种声音或记忆的反复回响,可能寓意着历史的重复或对过往事物的怀念。
### 第三句:若使炀皇魂魄在
- **解释**:这句话将焦点转移到了历史人物——隋炀帝身上。隋炀帝是隋朝的末代皇帝,以修建大运河而知名。作者在此假设隋炀帝的灵魂在世,这样的构想可能带有讽刺或怀古之意。
### 第四句:为君应合过江来
- **解释**:最后,作者提出如果隋炀帝的灵魂真的存在,那么他应当会因为这首诗或诗中所描述的声音而“过江来”。这里的“过江”可能是象征性的,暗示了对历史人物或某种理想的追寻,或者是对特定情境的回应。整句诗有着一种对历史人物的期待或呼唤,以及对某种美好或理想状态的渴望。
### 总体解析
这首诗通过对余音绕梁、历史人物的假设以及象征性的“过江来”这一动作,探讨了声音、历史、理想之间的联系与互动。它蕴含了对过往事物的怀念、对历史的反思,以及对某种理想状态或美好事物的追求。同时,也体现了诗人在特定情境下对于历史人物及事件的深度思考与情感寄托。
《题新榜(在浙幕,沈崧得新榜示题其末)》古诗词赏析:
罗隐的这首《题新榜》充满着深沉的历史感慨和对古代帝王的评价。从这首诗的标题“题新榜”可以看出,罗隐是将这首诗题写在了一张新榜上,这张榜可能是在官府或者公共场所的公告栏上展示的,上面记载了一些官方的公告或消息。
首句“馀声宛宛拂庭梅”描绘了一幅静谧而和谐的景象。"馀声"可能是指榜上的字迹随着风拂过庭院中的梅树,使得梅树似乎也融入了这一音乐般的氛围中。这里的"庭梅"象征着自然与美的和谐,同时暗含了一种诗人对当前环境的感慨,可能是对于政治局势的隐喻。
"通济渠边去又回"则引入了一种动态,暗示着某种往复不定的现实状态,通济渠是一个古代的水利工程,形象地描述了历史和现实之间的连结与往复。"去又回"的用词表达了时间的流逝和历史的循环,使得整首诗具有了一种深邃的历史感。
后两句“若使炀皇魂魄在,为君应合过江来”是全诗的核心部分,充满了对古代帝王,尤其是隋炀帝的评价。隋炀帝是历史上著名的暴君之一,对内滥用民力,对外多次发动战争,最终导致了隋朝的灭亡。罗隐以这种虚构的情景表达了自己的历史观点。他假设如果隋炀帝的灵魂还在,对于当前的情况,他可能会感到后悔,甚至会亲自从遥远的地方赶来,以避免历史的重演。这不仅是对隋炀帝的一种讽刺,也是对当前治理者的一种警示,暗示他们要从历史中汲取教训,避免重蹈覆辙。
综上所述,罗隐的《题新榜》通过丰富的象征和历史隐喻,表达了对于历史的深刻思考和对现实的警醒,展现了诗人卓越的历史洞察力和批判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