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iǔ rì yóu zhōng xī
九日游中溪
jìn shān rú huà qiáng yuǎn shān rú zhǒu zhǎng |
近山如画墙 远山如帚长 |
wǒ cóng yún zhōng lái huí tóu bái máng máng |
我从云中来 回头白茫茫 |
xī qù nǎi ěr jué cháng shí zì xiāng wàng |
惜去乃尔觉 常时自相忘 |
xiāng wàng qǐ bù jiā qiǎn cǐ huái chūn shāng |
相忘岂不佳 遣此怀春伤 |
piāo sǎ cóng hé lái yī jīn shī wēi liáng |
飘洒从何来 衣巾湿微凉 |
chū yí fēng yǔ jí rǎn rǎn yóu chén huáng |
初疑风雨集 冉冉游尘黄 |
wú guī yì zì kě xìn měi fēi wú xiāng |
无归亦自可 信美非吾乡 |
dēng zhōu wàng dōng yún yóu xiàng fān duān xiáng |
登舟望东云 犹向帆端翔 |
《九日游中溪》古诗词释义:
这首诗《九日游中溪》由唐代诗人唐彦谦所作,描绘了诗人九月九日(重阳节)游览中溪时的所见所感,表达了一种对自然的亲近、对离别的感伤、以及对故乡的思念。以下逐句解释其含义:
1. **近山如画墙,远山如帚长**:近处的山像是精心绘制的墙,远山则如同长扫帚一般绵延不绝。描绘了山景的远近对比和形状特点,富有画面感。
2. **我从云中来,回头白茫茫**:我仿佛是从云海中来,回头看去,一切都变得一片迷茫。这里既表达了诗人游离于尘世之外的超脱感,也暗含着回归现实时的迷茫。
3. **惜去乃尔觉,常时自相忘**:对离去感到惋惜,常时却忘记了回来的路。这句话体现了对游历时光的留恋以及对日常生活的遗忘,反映了人在自然与世俗生活之间的切换。
4. **相忘岂不佳,遣此怀春伤**:虽然相忘似乎也是一种佳境,但它却引发了我对春日的怀念和忧伤。这表达了诗人对过往美好时光的怀念,以及这种怀念所引发的复杂情感。
5. **飘洒从何来,衣巾湿微凉**:飘洒而来的雨水不知从何而来,湿润的衣巾略带凉意。这句描绘了自然界的雨景,同时也可能是诗人情绪的投射,代表着一种淡淡的哀愁。
6. **初疑风雨集,冉冉游尘黄**:起初以为是风雨将至,然而尘土飘扬,一片黄蒙蒙。这句话以风雨未至却有游尘的景象,暗示了诗人心中的不确定和迷茫。
7. **无归亦自可,信美非吾乡**:即便无法归去,这样的美景也足够美好,但它并非我真正的家乡。这句话体现了诗人的思乡之情,即使眼前的景色再美,也难以替代内心的故乡。
8. **登舟望东云,犹向帆端翔**:站在船上,望着东方的云彩,船帆在风中飞翔。这里既有对未来的向往,也有对旅行中自由感的描绘,同时也反映了诗人对旅行结束的不舍。
整首诗通过对自然景色的细腻描绘,表达了诗人对自然之美的欣赏、对短暂离别的情感体验以及对故乡的深切思念,展现了唐彦谦独特的审美情趣和情感深度。
《九日游中溪》古诗词赏析:
唐彦谦的《九日游中溪》是一首描绘秋日游览中溪的诗歌,通过丰富的视觉、听觉和心理感受,展现出一幅秋水共长天一色的山水画卷。以下是对这首诗的赏析:
### 诗的结构与意象
诗开篇“近山如画墙,远山如帚长”,运用了比喻的手法,将近处的山比作“画墙”,形象地描绘了山的形态与颜色,赋予了山峦一种艺术化的美感;而远处的山则比作“长帚”,通过“长”字的延伸感,暗示了山脉的连绵不绝,以及远观时的广阔视野。
“我从云中来,回头白茫茫”,诗人以第一人称的视角,描述自己仿佛是从云中穿越而来,回头望向远处的景色时,所见一片白茫茫,既可能是指实际的景象,也可能蕴含着一种超脱世俗的意境,表达了诗人超越现实的内心感受。
“惜去乃尔觉,常时自相忘,相忘岂不佳,遣此怀春伤”,这几句诗情感细腻,诗人意识到每一次离别都会引起深深的留恋,平日里的遗忘与忽视在这一刻变得珍贵,但同时也透露出一种淡淡的忧伤,可能是对时光易逝、美景难留的感慨,也可能是一种对过去美好时光的怀念。
“飘洒从何来,衣巾湿微凉,初疑风雨集,冉冉游尘黄,无归亦自可,信美非吾乡,登舟望东云,犹向帆端翔”,这几句描绘了诗人游历中溪时所见到的自然景象,包括了雨后初晴、风尘飘扬的景象,以及归舟远去的画面。诗人面对这些景象,既有对自然美的赞叹,也有对自身所在位置与内心归属感的反思,表达了对游历中溪的自然之美与人生旅程的深刻思考。
### 总体评价
《九日游中溪》通过细腻的笔触和丰富的意象,展现了诗人对自然美景的深情赞美,以及在欣赏自然美中所生发出的对人生、对存在的深层次思考。诗中既有对自然景色的直接描绘,也有对个人情感与内心世界的细腻刻画,展现了唐彦谦诗歌的意境深邃、情感丰富的一面。同时,诗中的“常时自相忘”与“相忘岂不佳”等诗句,也体现了诗人对于人与自然、自我与外界关系的哲学思考,增加了诗歌的深度与广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