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ià dì tí qīng lóng sì sēng fáng
下第题青龙寺僧房
zhì gōng yí zhì yì zhōng bào zhì yuān shěn |
至公遗至艺 终抱至冤沈 |
míng yǒu shī jiā yè shēn wú qī lǐ xīn |
名有诗家业 身无戚里心 |
guì hé qiū lù dī sōng dài yè fēng yín |
桂和秋露滴 松带夜风吟 |
míng mò zhī chūn fǒu fén hāo rì yǐ shēn |
冥寞知春否 坟蒿日已深 |
《下第题青龙寺僧房》古诗词释义:
这首诗《下第题青龙寺僧房》是唐代诗人韦庄的佳作,作者通过描绘僧房内外的景象以及抒发自己的感慨,表达了他对于科举考试不公、个人命运不济的深深感慨和无奈之情。下面我将逐段解释这首诗的意思:
**首联**:“至公遗至艺,终抱至冤沈。”
首联通过对比“至公”(公正)与“至艺”(高超的技艺),以及“终抱至冤沈”(最终抱憾终老),揭示了作者对科举考试制度的不公正感到深深的不满和遗憾。他认为科举制度应该能够选拔出真正有才艺的人,但实际上,真正的才艺却往往被不公正的因素所掩盖,导致真正有才的人最终抱憾而终。
**颔联**:“名有诗家业,身无戚里心。”
颔联中,“名有诗家业”(虽有名声在诗坛)揭示了作者对诗文才华的自信与自我肯定,说明他在文学上有着一定的造诣和成就。“身无戚里心”(却不结交权贵)则表明他不愿与有权势的人结交,追求的是一种独立于世外桃源的理想生活状态。
**颈联**:“桂和秋露滴,松带夜风吟。”
颈联通过描绘秋日露珠滴落于桂树的景象(“桂和秋露滴”),以及松树在夜晚随风吟唱的氛围(“松带夜风吟”),营造了一种清新高雅的自然环境,同时也暗示了作者内心的一种超然和对自由生活的向往。
**尾联**:“冥寞知春否,坟蒿日已深。”
尾联通过对僧房内外景象的观察和思考,表达了作者对于春日是否来临的疑问(“冥寞知春否”),这象征着对于未来、对于命运的迷茫。同时,“坟蒿日已深”(坟蒿日渐茂盛)暗示了岁月流逝,人生的最终归宿是死亡,表达了对生命无常和命运无奈的感慨。
综上所述,韦庄通过这首诗抒发了对科举制度不公的不满,对个人才华未能得到充分展示的遗憾,以及对自由生活的向往和对生命无常的深刻思考。
《下第题青龙寺僧房》古诗词赏析:
韦庄的《下第题青龙寺僧房》这首诗,通过诗人表达对自己遭遇科举考试失败的无奈与哀愁,同时展现出对禅宗思想和自然界的深切感悟,充满了深沉的哲理和对人生的深刻反思。
首联“至公遗至艺,终抱至冤沈”,直接表达了诗人在科举失败后的痛苦和无奈。“至公”即公正,但“至艺”却无法得到公正的对待,“终抱至冤”意味着诗人始终怀抱着被冤屈的不平,这不仅是对个人遭遇的感叹,也是对整个社会制度的批判,凸显出当时社会的不公平和科举制度的局限性。
颔联“名有诗家业,身无戚里心”,表现出诗人的才华与独立人格。“诗家业”意味着韦庄有文学才华,而“身无戚里心”则表明他没有依附权贵的心思,保持着独立的精神品格。这既是对个人理想的坚持,也是对官场风气的反讽,显示出诗人在复杂社会中的清醒与自省。
颈联“桂和秋露滴,松带夜风吟”,诗人运用自然景象来比喻自己的心境。秋天的露水滴落在桂花上,仿佛是诗人泪水的象征;夜风中松树的吟唱,又如诗人在夜深人静之时的内心独白。这两句描绘出一种孤独而深沉的氛围,与诗人的内心情感相契合。
尾联“冥寞知春否,坟蒿日已深”则进一步深化了诗人的孤独和无奈。在冥冥之中,春天是否知晓诗人的存在?坟蒿的日渐深厚,既象征时间的流逝,也暗示了诗人的未来,无论是官场上的挫折,还是个人命运的终结,都在时间的长河中逐渐远去,最终化为尘土。这两句反映了诗人对于生命意义的追问和对死亡的思考。
总体来说,韦庄的《下第题青龙寺僧房》充满了对个人命运的感慨、对社会不公的反思,以及对自然与生命的深刻理解,诗中的情感丰富,意境深远,是韦庄诗作中极具代表性的作品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