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òng rì běn guó sēng jìng lóng guī
送日本国僧敬龙归
dōng nán qí mǎ chū jiāo shǎng huí shǒu hán yān gé jùn chéng |
东南骑马出郊垧 回首寒烟隔郡城 |
qīng jiàn zhǎng shí qiào lù xǐ lǜ sāng shū chù bǔ niú míng |
清涧涨时翘鹭喜 绿桑疏处哺牛鸣 |
ér tóng jiàn shǎo shēng yú kè nú pú jiāo duō jù shì xiōng |
儿童见少生于客 奴仆骄多倨似兄 |
shì wàng jiā tián hái zì shì mǎn qí qiū shuǐ dào miáo píng |
试望家田还自适 满畦秋水稻苗平 |
《送日本国僧敬龙归》古诗词释义:
《送日本国僧敬龙归》是唐代诗人韦庄创作的一首送别诗,全诗情感真挚,表达了诗人对即将归国的日本僧人敬龙的深情送别与对友情的珍视。以下是逐段解释:
### 1. 东南骑马出郊垧, 首回寒烟隔郡城
首句“东南骑马出郊垧”意味着诗人与敬龙僧人从东南方向的郊野出发,骑马前往。这一景象充满诗意,展示了送行的氛围和旅程的开始。接着的“回首寒烟隔郡城”描绘了回望所来之地的情景,寒烟缭绕,与远方的郡城相隔,增加了离别的哀愁与不舍。
### 2. 清涧涨时翘鹭喜, 绿桑疏处哺牛鸣
这两句描绘了旅程途中所见的自然景色。“清涧涨时翘鹭喜”描述了溪流涨水时,鹭鸟欣喜地飞翔于水面的场景,充满了生机与活力。“绿桑疏处哺牛鸣”则展现了绿树稀疏、牛羊啃食的田园风光,鸟鸣与牛叫声交织,渲染了宁静和谐的乡村生活画面。
### 3. 儿童见少生于客, 奴仆骄多倨似兄
这两句转向对人情世态的描述。首句“儿童见少生于客”可能意味着敬龙僧人因长期离乡,孩子们对他少有认识,或许还带有一定的疏离感。“奴仆骄多倨似兄”则描述了家中的奴仆对敬龙的态度,由于敬龙的归家,他们表现出多了一些骄傲与冷淡,仿佛对待兄长一样,流露出一种复杂的亲情与尊重。
### 4. 试望家田还自适, 满畦秋水稻苗平
最后两句表达了敬龙僧人对归家的期待与喜悦。“试望家田还自适”意味着敬龙僧人即便暂时还无法完全融入家中,但对故乡的田地充满期待与自在。“满畦秋水稻苗平”描绘了秋天稻田里一片丰盈的景象,稻苗齐整,象征着丰收与希望。
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描绘送别场景、沿途风景、人情世态以及对归家的期待,表达了诗人对敬龙僧人归国的深情祝福与对友情、亲情的深切感慨。
《送日本国僧敬龙归》古诗词赏析:
韦庄的《送日本国僧敬龙归》这首诗充满了对友人的深情厚谊,以及对友人所去之地日本的奇景异色的描绘,同时,也流露出对友人归途的关切和对友情的珍视。下面是对这首诗的赏析:
### 诗的背景与情感
韦庄在此诗中表达的是对即将远行归国的日本僧人敬龙的深厚友情。诗中的离别之情与对友人旅途中所见异国风光的描绘相交织,既展现了友情的深厚,又描绘了一幅充满异域风情的旅途景象。
### 首句:“东南骑马出郊垧,回首寒烟隔郡城”
开篇直接点明了别离的场景。友人骑马自东南出发,踏入郊野,身后留下的是寒烟笼罩的郡城。这一句通过描绘友人离城而去的背影,营造出一种淡淡的离愁别绪。
### 次句:“清涧涨时翘鹭喜,绿桑疏处哺牛鸣”
接着诗人用生动的笔触描绘了友人旅途中所见的自然美景。清澈的溪流在涨水时,白鹭欢快地飞翔,绿树稀疏之处,牛儿在觅食时的低鸣。这两句不仅展现了自然界的生机勃勃,也暗示了友人旅程中的宁静与平和。
### 后段:“儿童见少生于客,奴仆骄多倨似兄,试望家田还自适,满畦秋水稻苗平”
这几句则转向对友人旅途后的家庭生活的想象。诗人设想在友人返回日本后,家中儿童会因为他的归来而欣喜若狂,而奴仆们却因他旅行归来而变得骄傲自大,态度高傲。然而,即使面对这样的变化,友人依然能适应家中生活,感受到家的温馨与安宁。特别是末句“满畦秋水稻苗平”,既描绘了秋季农田的丰收景象,也寓意着友人归家后内心的平静与满足。
### 总体赏析
韦庄的这首诗,以简练而富有深意的笔触,描绘了友人旅途中的自然美景,以及对友人回归家庭生活的美好想象。诗中既包含了离别的哀愁,又充满了对友情的珍视和对生活的热爱,展现了诗人对友情的深厚理解和对自然美景的细腻感知。通过这首诗,我们不仅能够感受到诗人对友人的深厚情感,还能领略到唐末五代时期文人对自然美的追求和对生活的独特见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