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ì chūn rì zuò
立春日作
rù gǔ lù yíng yū yán diān rì yù bū |
入谷路萦纡 岩巅日欲晡 |
lǐng yún hán sǎo gài xī xuě dòng nián xū |
岭云寒扫盖 溪雪冻黏须 |
wò cǎo quán rú tù tīng bīng qiè shì hú |
卧草跧如兔 听冰怯似狐 |
réng wén guān wài huǒ zuó yè chè huáng dōu |
仍闻关外火 昨夜彻皇都 |
《立春日作》古诗词释义:
这首诗是韦庄在立春日所作,通过描绘立春时节的自然景色,表达了对季节变化的感受以及对生活中的现实反思。
**入谷路萦纡,岩巅日欲晡**:
诗的开头,诗人描绘了进入山谷的小路蜿蜒曲折,描绘出春天山林中的景色。"岩巅日欲晡"则描绘了夕阳将落,光线照射在山岩之巅的景象,给人以时间流转,日复一日,年复一年之感。
**岭云寒扫盖,溪雪冻黏须**:
接着,诗人转向对山岭和溪流的描写。"岭云寒扫盖"指的是山岭上云雾缭绕,寒气逼人,仿佛扫过帽子一般,展现了春天山林间的冷寒之气。"溪雪冻黏须"则是对溪流上冻结的雪的描绘,仿佛雪将溪流的须发都冻结住了,形象地描绘出冬末春初雪未完全融化,仍在凝固的景象。
**卧草跧如兔,听冰怯似狐**:
这一句通过拟人的手法,将人的情感投射到动物身上。"卧草跧如兔"描绘了人在草地上休息,蜷缩着身体如同小兔子,形象生动地展现了人在自然环境中的感受。"听冰怯似狐"则是对听到冰面裂开的声音时的恐惧感的描绘,如狐狸一般心生怯意,细腻地表现出在寒冷和自然环境中的紧张和畏惧。
**仍闻关外火,昨夜彻皇都**:
最后两句转向对社会现象的反思。"仍闻关外火"指的是仍然能听到边关传来烽火,暗示边疆的安全局势,可能包含着对战争或不安定的担忧。"昨夜彻皇都"则指从昨晚开始,这种影响已经波及到皇帝所在的都城,强调了影响范围的扩大。这两句反映了诗人对于社会动荡和安全问题的担忧,以及对时代变迁的深刻思考。
综上所述,这首诗通过细腻的自然描写和对社会现象的反思,展现了韦庄对于季节变化、自然环境与社会局势的敏锐观察和深刻感受。
《立春日作》古诗词赏析:
韦庄的《立春日作》是一首描绘立春时节野外景色和感受的诗作,通过对自然景观的细腻描绘,反映了诗人对自然季节变化的深刻感受。以下是对这首诗的赏析:
首联“入谷路萦纡,岩巅日欲晡”,诗人从入谷写起,描绘了山间小路曲折蜿蜒的景象,同时通过“日欲晡”(黄昏时分),暗示时间的推移,也为整首诗铺垫了一种时间感和季节更迭的氛围。
颔联“岭云寒扫盖,溪雪冻黏须”,继续描绘山岭上的云彩和溪流上结成的冰。寒云如同扫帚一般覆盖着山岭,溪水则在严寒中结成冰,仿佛冻结了时间。这两个景象既展示了自然界的壮丽,也反映了季节的严寒。
颈联“卧草跧如兔,听冰怯似狐”,运用比喻,通过“卧草”和“听冰”的情景,形象地表达了诗人面对自然环境的生动感受。草上的野兔在静卧时仿佛融入了背景,而冰面上的声响则让诗人感到恐惧,这种感受既细腻又生动,展现了诗人对自然界的深刻体悟。
尾联“仍闻关外火,昨夜彻皇都”,诗人提到的“关外火”可能象征着远方的烽火或某种战争的象征,与首联提到的“入谷路”形成对比,暗示了边关的紧张局势,同时也反映了诗人对国家局势的关注。结合立春的背景,这样的安排使整首诗的意境更加丰富,既展现了自然之美,也隐含了对国家时局的关怀。
综上所述,韦庄的《立春日作》不仅通过细腻的自然景观描绘展现了诗人对季节变化的敏感和独特感受,也巧妙地融入了对边关局势的关注,体现了诗人对社会现实的关切与思考。诗作在自然描写与社会关怀之间找到了巧妙的平衡,展现了韦庄作为唐代诗人深厚的文学素养和丰富的情感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