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iāo yá gé
焦崖阁
qiān shuǐ yōu yōu qù shì bēng yuǎn shān rú huà cuì méi héng |
汧水悠悠去似絣 远山如画翠眉横 |
sēng xún yě dù guī wú yuè yàn dài xié yáng rù wèi chéng |
僧寻野渡归吴岳 雁带斜阳入渭城 |
biān jìng bù shōu fān zhàng mǎ dì pín wéi mài lǒng shān yīng |
边静不收蕃帐马 地贫惟卖陇山鹦 |
mù tóng hé chǔ chuī qiāng dí yī qū méi huā chū sài shēng |
牧童何处吹羌笛 一曲梅花出塞声 |
《焦崖阁》古诗词释义:
《焦崖阁》是唐代诗人韦庄创作的一首七言律诗。下面我将逐句解释诗的意思:
1. **汧水悠悠去似絣**:汧水缓缓流淌,仿佛是细长的丝线,延伸向前。在这里,“汧水”指的是汧河,“似絣”则是用来形容水流的细长和蜿蜒。
2. **远山如画翠眉横**:远处的山峦如同画卷中的翠绿眉黛横亘,形象地描绘了山色的美丽和层次感。这里运用了比喻,将远山比作翠绿的眉黛,增添了画面的生动感。
3. **僧寻野渡归吴岳**:僧人沿着荒野的小渡口寻找回去的道路,回到吴岳。此处的“吴岳”可能是指诗人想象中或记忆中的一座山岳,代表了僧人最终要回到的地方。
4. **雁带斜阳入渭城**:大雁载着斜斜的夕阳,飞入渭城。这句描绘了傍晚时分,夕阳与飞雁共同构成的画面,充满了诗意。
5. **边静不收蕃帐马**:边疆宁静,不再有异族的帐幕和马群。这句可能反映了边境地区的和平景象,与前句的“静”字相呼应。
6. **地贫惟卖陇山鹦**:土地贫瘠,唯有陇山的鹦鹉被贩卖。这里通过描写鹦鹉的贩卖,间接反映了环境的艰苦和生活条件的限制。
7. **牧童何处吹羌笛,一曲梅花出塞声**:牧童在某个不知名的地点吹响羌笛,笛声中仿佛传来一曲梅花的旋律,悠悠出塞,传递出远征或边塞的意境。这句诗既富有画面感,也寓意深远,表达了对边疆生活和历史的思考。
整体而言,这首诗描绘了一幅边疆的风景画,通过自然景物和人物活动,展现了边疆的静谧、自然之美,以及人们的生活状态和情感世界,同时蕴含着对和平、自然与人类活动之间关系的思考。
《焦崖阁》古诗词赏析:
韦庄的《焦崖阁》诗,通过生动的意象和细腻的情感描绘,展现了一幅苍茫边塞与静谧生活的画面,其艺术特色和深层情感值得深入赏析。
首先,诗歌开篇以“汧水悠悠去似絣”开始,以流水的悠长与无形,象征时间的流逝和生命的无尽。随后,“远山如画翠眉横”则以生动的比喻,描绘了山峦的美丽和静谧,两者相映成趣,营造出一种静美而又略带哀愁的氛围。
接下来,诗歌转而描写边塞的日常景象,“僧寻野渡归吴岳,雁带斜阳入渭城”,通过僧人归途的宁静和雁群带落日的生动画面,进一步烘托了边塞的空旷与遥远。同时,这也暗示了边疆生活的孤独和寂寞。
“边静不收蕃帐马,地贫惟卖陇山鹦”两句,通过边疆的静寂与贫穷,描绘出边塞生活的真实状况。蕃帐马的缺席与陇山鹦的交易,既展现了边塞的荒凉,也反映了人们在艰难境遇中的生活策略。
最后,“牧童何处吹羌笛,一曲梅花出塞声”以牧童的笛声结束全诗,这笛声既遥远又熟悉,它与前文的山水、僧人、雁群、边疆等元素交织,共同构成了一幅边塞生活的全景图。笛声中的梅花意象,不仅象征着边塞的寒冷与遥远,也隐含着希望与美好,让人在感慨边塞生活的艰辛之余,感受到一丝温暖与希望。
整首诗通过丰富的意象和细腻的情感描绘,展现出边塞生活的独特风貌,同时也反映了作者对边疆人民生活的深切关怀和感慨。韦庄的《焦崖阁》不仅是一首描绘边塞风光的诗作,更蕴含着对边疆地区独特文化和人民生活的深刻理解和情感表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