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hǎng gàn táng bié xú mào cái
长干塘别徐茂才
xī nián ài xiào cán jiā fù jīn rì xīn qín zì yǎng cán |
昔年爱笑蚕家妇 今日辛勤自养蚕 |
réng dào bù chóu luó yǔ qǐ nǚ láng chū jiě zhī sāng lán |
仍道不愁罗与绮 女郎初解织桑篮 |
《长干塘别徐茂才》古诗词释义:
这首诗《长干塘别徐茂才》是韦庄创作的一首反映古代江南农村生活场景的诗歌,通过描述一个人物的转变和内心的感慨,展现了历史背景下普通人的生活状态和情感变化。以下是逐段解释这首诗的意思:
### 诗句解释:
**昔年爱笑蚕家妇,**
这句诗指的是过去,主人公曾经爱嘲笑那些在蚕家工作的妇女。蚕家妇是从事养蚕、缫丝等丝绸产业的农村妇女,这里用“爱笑”一词,可能暗含了对这些妇女劳动强度大、生活艰辛的同情或是从旁人的角度对她们的轻视。
**今日辛勤自养蚕,**
诗中的“今日”指现在,这里的主人公自己也开始辛勤地养蚕。养蚕是一项繁重而细致的工作,需要细心照料,且周期较长,从春到夏,直至收获蚕丝。通过“自养蚕”这一转变,显示出主人公的生活轨迹或身份的变化,可能是为了生计不得不选择自己承担养蚕的重担。
**仍道不愁罗与绮,**
“罗”和“绮”是中国古代两种高级的织物材料,分别指的是罗纱和绮锦,它们色泽鲜艳、质地精细,是当时人们追求的奢侈品。这句诗说尽管现在自己养蚕辛苦,但依然不愁没有罗与绮可得。这里的“不愁”可能指的是通过养蚕获取了足够的收入,足以满足生活所需,不再担心衣着上的需求。
**女郎初解织桑篮。**
“女郎”指的是年轻的女子,这句诗说女子开始学习编织桑篮。桑篮是用桑木编织的篮子,用于存放蚕茧和其他农具,既实用又有一定的艺术性。通过这句诗,展现了农村妇女们不仅参与养蚕,也开始学习与农耕生活相关的手工艺,体现了她们的多才多艺和对生活的适应能力。
### 总结:
这首诗通过主人公从“爱笑蚕家妇”到“今日辛勤自养蚕”,再到“不愁罗与绮”,最后“女郎初解织桑篮”的转变,描绘了古代江南农村妇女生活状态的变化和自我能力的提升。从侧面反映了社会变迁、劳动分工、以及个体在历史洪流中的适应与成长。
《长干塘别徐茂才》古诗词赏析:
韦庄的这首《长干塘别徐茂才》虽然是五言绝句,但其内涵却十分丰富,体现了作者对人间生活的细腻观察和深刻理解。这首诗通过对比和描绘,展现了女性角色在不同生活阶段的转变与思考。
首句“昔年爱笑蚕家妇”描绘了过去一位女性,她的生活可能较为轻松愉快,可能与蚕家妇们一同嬉笑玩乐,享受着较为安逸的生活。这里使用了“笑”字,不仅指出了她当时的快乐心情,也暗含了她生活状态的轻松自在。
第二句“今日辛勤自养蚕”,则呈现了时间的流转,这位女性从过去的轻松生活转变为了今日的辛勤劳作,开始亲自参与养蚕的劳动。这里通过“辛勤”二字,直接展现了劳动的强度和她的付出,与前句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第三句“仍道不愁罗与绮”,进一步揭示了这位女性对未来的乐观态度。即便在辛勤劳动的情况下,她仍然自信地说自己不担心用丝织成的华丽衣物罗与绮。这种自信背后,或许是她对劳动成果的期待,对未来的憧憬,也可能包含了她对生活品质的追求并不局限在物质层面。
最后一句“女郎初解织桑篮”则将主题推向了一个新的层面,这个女性不仅亲自养蚕,甚至已经开始学习织造丝绸,从使用桑篮开始。这里“初解”二字,不仅描绘了她初学织造的情景,也暗示了她对新技能的掌握和自我提升的过程。同时,这也反映了女性角色在传统社会中,从被动接受到主动学习、独立思考的转变。
整首诗通过对比和描绘,不仅展现了女性角色生活状态的转变,也隐含了作者对女性独立性、自我提升和对美好生活的追求的赞赏。通过这首诗,我们可以看到韦庄对于人物内心世界和生活状态的细腻刻画,以及对于社会变迁的敏感洞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