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á tǐ lián jǐn
杂体联锦
yuè huá tǔ yàn míng zhú zhú qīng lóu fù chàng dǎo yī qū |
月华吐艳明烛烛 青楼妇唱捣衣曲 |
bái jiá sī guāng zhī yú mù líng huā shòu dài yuān yāng cù |
白袷丝光织鱼目 菱花绶带鸳鸯簇 |
lín fēng piāo miǎo dié qiū xuě yuè xià dīng dōng dǎo hán yù |
临风缥缈叠秋雪 月下丁冬捣寒玉 |
lóu lán yù jì zài hé xiāng píng rén yǔ xì zhēng hóng zú |
楼兰欲寄在何乡 凭人与系征鸿足 |
《杂体联锦》古诗词释义:
韦庄的《杂体联锦》是一首富有想象力和情感的诗词。以下是逐句解释:
1. **月华吐艳明烛烛**:月光如同花朵般绽放,照亮夜空,比蜡烛还要明亮。这里使用了比喻,将月光比作花,强调了月光的美丽与照亮的特性。
2. **青楼妇唱捣衣曲**:在青楼里,一位妇人在唱着捣衣的曲子。捣衣曲是古代妇女在秋日捣制冬衣时所唱的歌,这里用来描绘了一种宁静而略带哀愁的场景。
3. **白袷丝光织鱼目**:白袷,即白色夹衣,这里用“白袷丝光”形容其上的光华如同鱼目一般,暗示衣物的质地细腻、光泽耀眼。
4. **菱花绶带鸳鸯簇**:菱花绶带,指带子上绣有菱花图案的装饰品。鸳鸯簇则可能是指图案中的鸳鸯成对排列,象征着爱情和幸福。
5. **临风缥缈叠秋雪**:这句话描绘了在风中,白色的雪(可能是轻盈的雪或象征性的白)像云朵般轻轻飘动,叠成了一层层的图案。这里可能在表达一种纯净、飘逸的自然景象。
6. **月下丁冬捣寒玉**:在月光下,传来丁冬的捣玉声。寒玉在这里可能象征着清冷、坚毅的品质,也可能是对珍贵之物的象征。
7. **楼兰欲寄在何乡**:楼兰,古地名,常在诗词中用以指代遥远的地方。这句话意为想要寄送某物到远方(楼兰),却不知该寄往何处。
8. **凭人与系征鸿足**:依靠别人将信件(这里的“征鸿足”指飞鸟脚上绑着的信件)寄往远方。这里表达了对远方消息的期待,以及寄送信息的不便和遥远。
综上所述,这首诗描绘了一幅充满诗意的夜景,通过丰富的比喻和象征,展现了从月光到衣物、从音乐到自然景象、再到远方通信的广阔画面,流露出一种对远方和远方信息的深切期待与向往。
《杂体联锦》古诗词赏析:
韦庄的这首《杂体联锦》以丰富的意象和韵律之美,构建了一幅深沉、细腻的秋夜图景,展示了浓郁的情感氛围与诗人独特的审美视角。
首先,"月华吐艳明烛烛",诗人以“月华”与“烛烛”相喻,以“吐艳”形象地描绘月光如花般绽放的景象,既体现了月光的柔和与明亮,也隐含了诗歌情感的温暖与明亮。这种视觉意象的比喻,为整首诗奠定了基调,将读者带入一个充满诗意的夜晚。
接着,“青楼妇唱捣衣曲”,通过青楼妇人的捣衣声,不仅描绘出了一幅充满生活气息的画面,也暗含着季节转换(秋天衣物晾晒的习俗),以及女主人公内心细腻的情感世界。捣衣声,既是劳动的歌声,也是思念的低语,富有生活的真实感和情感的深度。
“白袷丝光织鱼目”以白袷(衣裳)的丝光喻为“鱼目”,这种奇特的比喻,一方面展现了织物的精美与光泽,另一方面也蕴含了对生活的细微观察与独到见解,使得诗歌画面更加生动有趣。
“菱花绶带鸳鸯簇”中的“菱花绶带”和“鸳鸯簇”则进一步丰富了画面,菱花与鸳鸯都具有美好的寓意,它们的结合不仅体现了自然之美,也象征着和谐与爱情,为整首诗增添了一抹温馨和美好。
“临风缥缈叠秋雪,月下丁冬捣寒玉”两句,将自然与情感巧妙结合。临风而下的“秋雪”,既实指季节的变化,也是对时光流逝的感慨;而月下捣衣的声音,则是女主人公思念远方亲人的心声,既清冷又动人。这里,“秋雪”与“寒玉”的巧妙比喻,不仅增色了诗歌的意境,也深化了情感的层次。
最后,“楼兰欲寄在何乡,凭人与系征鸿足”两句,以楼兰为引,表达了诗人对远方(或亲人)的思念与牵挂。楼兰,古地名,常在文学作品中用来象征远方或梦想之地。诗人在这里以楼兰为起始,表达了思念之情的无尽延伸,以及对远方信息传递的期待与无奈。这里,诗人的情感达到了高潮,一种深沉的、跨越时空的思念之情跃然纸上。
综上所述,韦庄的《杂体联锦》通过丰富的意象、细腻的情感描绘和巧妙的比喻,构建了一个充满情感深度和生活气息的秋夜场景。诗人以精湛的技艺,将自然景象与内心情感巧妙融合,不仅展示了诗歌的艺术魅力,也触及了读者内心深处的情感共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