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ù dé sòng jiǎ dǎo zhé cháng jiāng
赋得送贾岛谪长江
guī fēng qiū hòu dié luàn yè luò hán xū |
圭峰秋后叠 乱叶落寒墟 |
sì wǔ bǎi gān zhú èr sān qiān juǎn shū |
四五百竿竹 二三千卷书 |
yún shēn yuán shí lì yǔ jì yǐ yuán shū |
云深猿拾栗 雨霁蚁缘蔬 |
zhǐ gé mén qián shuǐ rú tóng wàn lǐ yú |
只隔门前水 如同万里馀 |
《赋得送贾岛谪长江》古诗词释义:
这首诗是李洞为贾岛被贬谪到长江边所作的送别之作,通过描绘一幅隐逸、清幽的画面,寄托了对贾岛才华和清高的赞赏,以及对其未来生活的期望和祝愿。
1. **圭峰秋后叠**:圭峰,在此处作为地名,通过“秋后叠”描绘出圭峰在秋季之后显得更加峻峭和苍茫。以“秋后叠”形容圭峰,不仅渲染了季节变换的氛围,也暗示了贾岛经历的变故和贬谪的沧桑感。
2. **乱叶落寒墟**:紧接着上句,描绘了圭峰脚下寒墟(寒冷的村落)的景象,满地的落叶在寒风中飘落,充满了萧瑟和寂寞。这不仅是自然景象的描绘,也隐含了作者对贾岛未来生活环境的担忧和感慨。
3. **四五百竿竹**:四五百竿竹子,数量上的具体描述,营造出竹林的茂密和壮观,竹子在中国文化中常象征着坚韧、高洁的品格。这里既赞美了圭峰的自然美景,也借竹子的形象暗示贾岛的品格和节操。
4. **二三千卷书**:二三千卷书,夸张的手法描绘了贾岛的藏书之多,反映了他丰富的学识和深厚的文学造诣。这里既是对贾岛个人才学的肯定,也寄托了对他在贬谪之地仍能坚持读书、追求学问的期望。
5. **云深猿拾栗**:描绘了一幅云雾缭绕、猿猴拾栗的生动画面,暗示了贾岛在被贬之地的自然生活。猴子在云雾中捡栗子,既是一种自然景象的描绘,也以猴子的活泼和自由,象征贾岛在新环境中的可能的闲适和自在。
6. **雨霁蚁缘蔬**:雨后天晴,蚂蚁在草地上爬行的景象,表现出自然界的复苏和生命力的顽强。这不仅是对自然现象的描述,也隐喻了在困难和挫折之后,贾岛(或以此自喻)也能像蚂蚁一样,从困境中重新站起来,寻找到新的生机和活力。
7. **只隔门前水,如同万里馀**:最后两句形成鲜明对比,一方面,贾岛与诗人只相隔门前一条小水,看似近在咫尺;另一方面,通过“如同万里馀”的夸张表达,形象地描绘了两人之间的空间距离和情感上的距离。这种距离感,一方面体现了对朋友分离的伤感,另一方面也暗示了对贾岛未来生活的美好祝愿,希望他能在贬谪之地找到心灵的慰藉和精神的寄托。
整首诗通过描绘圭峰、竹林、藏书、猿猴拾栗、蚂蚁缘蔬等自然景象,不仅展现了圭峰的自然美,也寄托了对贾岛的深切关怀和对他在逆境中坚持自我、追求精神高洁的赞赏与祝愿。
《赋得送贾岛谪长江》古诗词赏析:
李洞的《赋得送贾岛谪长江》是一首哀而不伤的送别诗,充满了对贾岛命运变迁的深切关怀与对远方生活的无限想象。以下是对这首诗的赏析:
1. **首联“圭峰秋后叠,乱叶落寒墟”**,开篇以圭峰的秋色为背景,通过“秋后叠”的描绘,营造了一种深秋时节的寂静和萧瑟气氛,预示了即将到来的别离氛围。同时,“乱叶落寒墟”用“乱”和“寒”两字,不仅描绘了落叶满地的场景,也隐含了贾岛被贬谪的不幸命运与孤寒之感。
2. **颔联“四五百竿竹,二三千卷书”**,转而描写贾岛居所的环境。竹林与书卷的组合,既突出了贾岛热爱自然、崇尚读书的生活态度,也象征着他的高洁品格和学识渊博。竹与书,看似简单的意象,实则蕴含了丰富的文化与人格象征。
3. **颈联“云深猿拾栗,雨霁蚁缘蔬”**,进一步描绘了贾岛居所周围自然环境的生动画面。云深提示着环境的幽静与神秘,猿拾栗、蚁缘蔬则展现了自然界的生机与和谐。这两句不仅渲染了环境的静谧与自然的美,也暗示了贾岛与自然的紧密联系,以及他在逆境中仍能保持对生活的热爱和乐观态度。
4. **尾联“只隔门前水,如同万里馀”**,以水的阻隔形象地表达了诗人对贾岛未来遥远路程的感慨。尽管只是一河之隔,但对贾岛而言,这仿佛是遥远的距离,暗含了对友人离别之痛和对未来未知生活的深深忧虑。同时,这一联也表达了作者对贾岛虽处逆境,但仍能保持高洁品格和坚韧精神的敬佩与期待。
综上所述,李洞的这首诗通过细腻的描绘与深沉的情感,不仅表达了对友人被贬谪的同情,也展现了对自然、文化与人性的深刻思考。它既是一首送别诗,也是一首寄托着对友情、人格与命运思考的抒情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