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ì cuì wēi wú kě shàng rén ( yī zuò wú xué chán shī )
寄翠微无可上人(一作无学禅师)
shuí jì xiāng nán xìn yīn chuāng yàn qǐ jīn |
谁寄湘南信 阴窗砚起津 |
shāo hén bēi rù jí hǎi jiǎo sì liú zhēn |
烧痕碑入集 海角寺留真 |
lóu qì cháng kōng niǎo zhōng jīng bàn quē rén |
楼憩长空鸟 钟惊半阙人 |
yù gōu yuán yuè huì shì zài cǎo táng shēn |
御沟圆月会 似在草堂身 |
《寄翠微无可上人(一作无学禅师)》古诗词释义:
这是一首寄赠给上人(即无上学僧)的诗,表达对友人的思念以及对其生活的向往。这首诗可以逐句解析如下:
1. **谁寄湘南信, 阴窗砚起津** - 谁寄来了从湘南来的书信,在阴暗的窗下,砚台上微微起着墨痕。这里的“湘南信”可能象征着远方友人的消息,而“阴窗”与“砚起津”则描绘出一种宁静、深思的氛围。
2. **烧痕碑入集, 海角寺留真** - 碑文上的烧痕被集录进去,海角的寺庙中留下了真实的印记。这句诗可能是在赞颂上人(或僧人)的事迹被记载、传承,无论身处何地,其精神和影响都留下了痕迹。
3. **楼憩长空鸟, 钟惊半阙人** - 在高楼上休息的鸟儿,半掩的门后惊起了人们。这里以鸟儿的自由与人的被惊扰形成对比,可能表达了上人生活中的宁静与外界世界的喧嚣。
4. **御沟圆月会, 似在草堂身** - 在御沟边,圆月之下,仿佛再次置身于草堂之中。这句诗表达了诗人对与友人相聚的渴望,以及对过往时光的怀念。
整首诗通过描绘一系列场景和情感,表达诗人对友人的思念和对僧人生活方式的向往,同时也反映了诗人内心深处的宁静与对美好时光的追忆。
《寄翠微无可上人(一作无学禅师)》古诗词赏析:
这首诗是唐代诗人李洞所作,标题为《寄翠微无可上人》。从诗题中我们得知,诗人是通过这首诗向一位名为无可上人(又作无学禅师)的僧人表达敬意和思念之情。接下来,我们分段赏析这首诗的意境和艺术手法。
### 首联:“谁寄湘南信,阴窗砚起津。”
首联通过设问引出主题,让人感到一种深深的怀念和期待。"谁寄湘南信"中的"湘南"泛指南方,既可指具体的地理方位,也可象征某种情感的遥远或内心的远方。"阴窗"营造出一种幽暗而静谧的氛围,"砚起津"则可能是诗人想象中僧人生活的一个侧面,仿佛僧人的生活与书法紧密相连,思考与创作并行,这种意境既神秘又高洁。
### 颔联:“烧痕碑入集,海角寺留真。”
颔联进一步描述僧人生活的地方或回忆中的场景。"烧痕碑入集"可能指的是碑文在火光中的痕迹,给人一种历史的厚重感和时间的流转感,同时也暗示了僧人对历史文化的深刻理解与敬畏。"海角寺留真"则可能象征着偏远的寺庙中僧人真实、纯净的生活状态,与世隔绝,追求内心的平静与真理。
### 颈联:“楼憩长空鸟,钟惊半阙人。”
颈联通过动态与静态的对比,展现出僧人生活的宁静与自由。"楼憩长空鸟"可能是对僧人自由飞翔,不受束缚生活的隐喻,"长空"则象征着广阔的天空,给僧人以无边的自由。"钟惊半阙人"则描绘了一种意外的打断,可能是僧人修行中的偶然被打扰,展现了僧人生活中的平凡与可能的意外。
### 尾联:“御沟圆月会,似在草堂身。”
尾联以月夜、御沟这样的景致作为结尾,充满了诗意与禅意。"御沟圆月会"可能象征着诗人与僧人共享的、超越时空的内心会合,无论是月下的御沟,还是草堂中的某处,都成为了心灵相遇的场所。"似在草堂身"则表达了诗人对僧人生活的向往和共鸣,仿佛自己也置身于僧人静谧的草堂之中,感受着同样的宁静与真理的追寻。
总体而言,这首诗通过细腻的描绘和富有象征意义的意象,表达了诗人对僧人生活状态的敬仰和怀念,同时也通过对比、想象等手法,展现了僧人生活的独特魅力和诗人内心的感悟。诗歌既展现了对自然与禅宗生活的向往,也体现了诗人对友情与心灵共鸣的渴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