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iǔ yuè sān shí yè yǔ jì gù rén
九月三十夜雨寄故人
jiāng shàng duō lí bié jū rén yè dǎo yī |
江上多离别 居人夜捣衣 |
fú zhēn zhī lù dī cù chǔ kǒng shuāng fēi |
拂砧知露滴 促杵恐霜飞 |
lòu zhuǎn shēng pín duàn chóu duō lì zì wēi |
漏转声频断 愁多力自微 |
cái féng yī mèng jiàn yāo dài dìng yīng fēi |
裁缝依梦见 腰带定应非 |
《九月三十夜雨寄故人》古诗词释义:
徐铉的这首《九月三十夜雨寄故人》中包含了丰富的意象和情感,以下是逐句解释:
1. **江上多离别, 居人夜捣衣**:长江两岸,历来是离别频繁的地方。夜晚,居住在江边的人们在捣衣,即用杵棒敲打衣物,使之平展、干净。这场景中蕴含着对离别的哀愁和对远方亲人的思念。
2. **拂砧知露滴, 促杵恐霜飞**:拂去砧板上的水渍,能感觉到露珠的滴落;捣衣时,担心寒冷的霜雪将随杵棒的敲击而弥漫。这里通过自然现象的描绘,间接表达了时间的流逝和季节的变化,也反映了季节更迭中人们生活的辛劳与对未来的担忧。
3. **漏转声频断, 愁多力自微**:时间的流逝,被滴漏的声音所标记,而声音的频繁中断,似乎象征着愁绪的累积。愁多,力气自然减弱,这不仅是身体上的疲惫,更是精神上的疲惫和情绪的低落。
4. **裁缝依梦见, 腰带定应非**:在思念中,仿佛梦见与故人一起裁缝、修补衣物,却不知道腰带的尺寸是否还符合。这里通过梦境的描绘,表达了对故人深深的怀念,同时也暗示了时间的流逝和物是人非的无奈。
整体来看,这首诗通过描绘九月三十日夜雨中的生活场景和自然现象,巧妙地融入了对离别、思念、时光流逝、季节变迁等主题的感慨,表达了诗人对远方故人的深切思念和对自己孤独、哀愁情绪的抒发。
《九月三十夜雨寄故人》古诗词赏析:
徐铉的这首《九月三十夜雨寄故人》通过对自然景象和人物活动的描绘,构建了一个凄清哀婉的氛围,表达了对远方故人的深深思念和复杂情感。下面是对这首诗的赏析:
1. **开头两句“江上多离别,居人夜捣衣”**,点明了地点和时间,江边往往是离别的象征之地。夜晚捣衣的情景,既是传统习俗的反映,也是诗人借以寄托思乡之情的方式。这里的“捣衣”,意味着准备衣物,有时也蕴含着对远方亲人的思念。
2. **“拂砧知露滴,促杵恐霜飞”**,这两句进一步描绘了捣衣的场景。拂砧(轻拍铁砧)的声音,表明了捣衣的过程,而露滴和霜飞则是季节变换的自然现象,与捣衣的节奏相呼应,营造出一种时间的流逝感和环境的凄冷。
3. **“漏转声频断,愁多力自微”**,通过时间的推移,暗示了诗人内心的情感越来越沉重。漏声(古代计时工具,即滴漏)的断续,象征着时光的流逝和情感的起伏,而“愁多力自微”则直接表达了诗人的孤独和悲伤,内心的力量在愁绪中逐渐消逝。
4. **“裁缝依梦见,腰带定应非”**,这里运用了典故,表达了诗人对与故人重逢的渴望,以及对两人关系变化的担忧。通过想象梦见裁缝、担忧腰带尺寸的变化,反映了诗人对未来的不确定性和对过去美好的怀念。
整首诗通过细腻的景物描写和情感表达,展现了诗人对故人的思念之情,以及在离别和相聚之间复杂情感的挣扎。自然景象与人物情感交织,形成了一幅深沉而哀婉的画面,表达了诗人深深的寂寞和对远方亲人的深深挂念。